在全球美妆竞争格局中,“中国制造”曾被贴上“代工”“平价”“模仿”标签,如今新一代中国品牌正以创新革命打破边界。董俊姿以行业洞察与实践,给出从用户需求出发构建创新体系,以技术为基、用户为本筑牢品牌护城河的差异化答案。
从技术突围到体系重构,破解内卷困局
美妆行业“内卷”本质是同质化竞争,模仿者蜂拥而至会导致品类消失、消费者利益受损。董俊姿指出,技术是创新核心,但将其转化为品牌竞争力需突破两大误区:一是简单堆砌热点技术,忽视与品牌核心价值连接;二是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牺牲行业长期发展。他梳理护肤品行业四次技术革命:从天然动植物提取到化学合成,从植物萃取到微生物发酵,再到合成生物学兴起。本土品牌应立足自身优势深耕植物科技,如某品牌研究云南1.5万种植物,筛选出6500余种药用植物,发现青刺果对皮肤屏障修复效果显著并转化为产品核心成分。
“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消费者问题。”董俊姿提出,品牌需从用户价值出发完善行业标准,建立底层创新体系。以功效性护肤品为例,要明确与药妆、传统护肤品差异,通过临床验证和科学研究构建标准。
用户价值与底层逻辑,品牌创新的双轮驱动
“品牌是消费者对价值的感知。”董俊姿认为,品牌构建要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产品实现情感与实用层面的深度交流。与Z世代沟通可利用场景化营销,将产品与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精准对接,以大单品策略传递核心价值,再用第二、第三单品强化认知。在数据驱动方面,他要求团队“感性叙事、理性分析”。营销团队从消费者角度描绘敏感肌场景,数据团队建立自有数据仓库分析用户行为,指导产品研发与投放。品牌通过线上渠道拓展和电商团队运营实现销售额快速增长,以GMPC标准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
功效为王科技驱动,中国美妆的全球化征程
“功效为王”“科技驱动”成行业新准则。一批科研内驱力品牌正构筑中国化妆品“创新基础设施”。消费者追求“有科技背书、有真实效果”的产品。董俊姿的品牌通过多组学研究,推出高功效产品,实现“修护+功效”双重目标。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升级已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以董俊姿为代表的创业者们,用慢功夫打磨出的技术壁垒与用户洞察交织的实践成果。
当跨国巨头还在“在中国制造”与“为中国创新”之间摇摆时,中国美妆品牌如董俊姿所在的品牌已通过植物科技突破、多组学研究、ESG理念落地,将云南高原的青刺果转化为全球认可的屏障修护方案,未来之美,正在中国土壤中孕育出改写行业规则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