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美国参议院批准妥协方案,将结束史上最长美国停摆。此次停摆导致就业和通胀等关键经济数据缺失,使得政策制定者和市场难以准确评估经济状况。随着美国重启,经济数据的恢复发布将成为市场判断利率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下面来预测一下,美国停摆结束后,金融市场怎么走?
美股
根据美国专家整理的数据,在此前15次美国关门结束后的一个月里,标普500指数平均上涨2.3%。若本次也出现类似幅度涨幅,那么到12月中旬,标普500指数将逼近7000点。
随着联邦雇员重返工作岗位、正常经济数据发布恢复,去除了一部分此前市场所承受的不确定性,策略师们认为美股市场仍有上行动力,尽管在此期间股市已经小幅收高。有分析师指出,一些此前表现最强的股票,比如占标普500权重约四分之一的七大科技巨头近期回调,可能吸引逢低买入者。近期AI概念股票的回调,可能是有吸引力的交易机会。
美元指数
美国参议院通过临时拨款法案结束政府停摆后,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德国商业银行分析师指出,此前因缺乏负面经济数据而推动的美元涨势可能难以持续,但数据恢复可靠性需要时间,因此美元短期前景仍不明朗。截至11月10日,美元指数(DXY)持平于99.584点附近。
技术分析显示,美元指数在11月5日曾突破100关口至100.36,但随后冲高回落。短期内需关注100.36的阻力位和98.25的支撑位,若跌破支撑位可能进一步测试长期上升趋势线。长期来看,美元走势受美联储降息预期、海外动荡及经济数据影响。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降温是近期美元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政府停摆结束后发布的经济数据(如CPI、非农)显示经济放缓,可能对美元构成压力。
黄金
停摆结束后,黄金价格可能出现“利好兑现”的短期回调。参考历史经验,美国停摆期间积累的避险溢价可能因不确定性消退而部分释放,导致金价承压。例如,2025年10月停摆期间,金价从3982美元/盎司涨至4106.8美元/盎司,涨幅达3.13%,但停摆结束后市场担忧数据补发可能引发波动。技术面显示,金价在4100美元附近存在阻力,需警惕获利盘了结带来的回调风险。
长期来看,美国停摆暴露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削弱美元信用,推动全球央行“去美元化”进程。中国央行已连续12个月增持黄金,2025年9月储备达7406万盎司。机构普遍看涨,瑞银预测2026年金价或达4200美元,高盛在“尾部风险”情景下甚至看至4500美元。
原油
停摆结束的乐观预期直接刺激了市场风险偏好,推动油价短期上涨。参议院通过临时拨款法案后,市场预计约80万联邦雇员将恢复薪资发放,政府项目重启将带动能源需求。11月10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上涨0.6%至64.05美元/桶,WTI原油上涨0.77%至60.21美元/桶。技术面显示,SC主力合约夜盘收涨2.11%,短期关注20日均线支撑。
长期展望来看,供需矛盾缓和。2025年原油市场预计供需稍显宽松,OPEC+减产效果可能打折,非OPEC国家(如美国、巴西)增产或导致全球供应过剩。地缘政治因素(如俄乌冲突)影响边际减弱,油价波动或收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