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全球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趋势集中亮相,成为产业升级与资本布局的“风向标”。汇正财经携手第一财经广播电台推出专场直播,以“新能源技术出海与资本市场的双向奔赴”为主题,汇正财经资深投资顾问罗欣伟、吉攀学分别聚焦新能源汽车、风电、新型储能及光伏四大核心赛道,结合进博会前沿动态与行业数据,为投资者解析产业出海新逻辑与资本市场估值机会。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主导下半场,集群出海破解贸易壁垒
汇正财经资深投资顾问罗欣伟指出,本届进博会新能源汽车展区的核心趋势已从“三电”技术比拼转向“智能化”角逐,标志着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在出海表现上,中国新能源汽车成绩亮眼,2025年1-9月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占汽车出口总量的35.5%。罗欣伟总结出海三大变化:市场布局从单一依赖转向亚洲、欧洲、拉美多元化覆盖;核心竞争力从“三电”成本优势升级为智能化技术壁垒;产品策略从单纯出口转向本地化适配。
汇正财经资深投资顾问罗欣伟
面对欧盟反补贴调查等挑战,罗欣伟表示,本地化生产成为破局关键。产业链“集群式出海”,既满足整车厂配套需求,又为零部件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还能共享属地政策红利,实现产业链协同降本与效率提升。
资本市场层面,罗欣伟认为,价格战趋缓推动盈利修复预期升温,二级市场估值切换的关键节点是行业供需改善与竞争格局优化,尾部企业出清后头部寡头格局形成将兑现估值潜力。
新型储能:中国赛道领跑全球,技术迭代与政策驱动破解盈利难题
汇正财经资深投资顾问吉攀学介绍,新型储能主要涵盖电化学储能、长时储能(压缩空气、液流电池)及系统集成三大领域,中国在多个赛道占据全球领先地位。2025年中国储能出口214.7GWh,同比增长131%,成本优势显著,0.46元/Wh的价格成为核心竞争力。
汇正财经资深投资顾问吉攀学
面对欧美市场的安全认证要求与本土制造补贴政策,吉攀学建议企业调整出海策略:通过布局巴西等第三地市场规避北美关税与碳关税;突破北美认证标准,甚至参与制定新规则;依托成本优势巩固市场份额,同时推进本土化生产适配属地需求。
长时储能成为投资热点,吉攀学表示,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技术可解决风光发电“短供”问题,未来将扮演应急电源核心角色,而中国企业已在专利领域实现一定突破。
风电:出海模式升级至3.0,反内卷+新技术激活价值优势
罗欣伟表示,中国风电企业出海已从“卖产品”的1.0时代,升级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构建本地化生态”的3.0时代,身份从单一风机制造商转变为全球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具备三大优势:成本价格优势显著、全产业链协同高效、技术局部领先。同时也存在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品牌影响力不足、应对属地规则能力待提升等短板。
行业“反内卷”行动成效显现,风电整机价格触底企稳。面对新能源入市后投资收益波动加大的问题,行业正通过新模式激活价值,如引入AI大模型提升发电与交易效率、推动风储一体多产业集成等。
光伏:技术代差构筑护城河,全球产能布局应对贸易挑战
吉攀学强调,中国光伏技术领先海外,海外产能布局将成为规避贸易风险的关键。他分析不同区域布局的核心考量:东南亚侧重组件半成品组装,利用双反关税优势,投资回收期不足3年;美国需满足IRA法案本土化率要求,采用合资建厂模式,回收期5-7年;中东依托绿氢配套需求,推进全产业链输出,回收期约4年。隆基沙特项目获4%低息贷款,验证了“中国研发-区域制造-本地融资”模式的可行性。
行业周期性调整正逐步缓解,投资者可关注头部厂商库存周转天数、银浆用量降幅及铜电镀技术渗透率等先行指标。
以上为嘉宾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