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爱暖万家”公益行动在平罗县启动。这个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支持的项目,通过培训巾帼志愿者组成“爱心妈妈”服务队,为困境家庭提供心理关爱、生活帮助和安全保护等服务。项目开展一年多来,已让当地300多名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受益,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精准识别,一支专业队伍的诞生与成长
困境儿童帮扶,关键在于精准识别。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家儿部负责人表示:“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从精准识别入手,组织妇联干部、巾帼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对项目区困境儿童进行全面摸排,并对接民政、残联、教育等部门,完善信息识别需求。”
该项目始终遵循相对集中、自愿受助的原则,优先考虑低龄、经济困难(如低保、残疾等)家庭进行帮扶,同时当地妇联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他困难类型的家庭进行推荐。
项目对爱心妈妈的招募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参与项目的爱心妈妈必须年龄在18岁以上,有时间、有爱心、愿意投入公益事业,可持续为项目家庭提供服务。其中,有社工、教育、心理背景者优先,医生、护士、教师等职业优先。这些背景要求,确保了帮扶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通过线上招募与线下动员相结合,当地精心组建起包含女企业家、义工、教师、警察、法官、检察官、律师、医生、心理咨询师等群体的“爱心妈妈”志愿队,以“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模式,实现了日常照料和情感陪伴的全覆盖。其中,89名专业师资组成志愿服务队,及时提供法律政策解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疏导等专业支持。
平罗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春霞介绍,截至目前,平罗县累计开展“爱心妈妈”赋能培训50余场次,线上线下“家长课堂”180余期,入户走访、节日慰问等1300余人次,利用“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节点实现微心愿450个。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赵小平认为:“‘爱暖万家’项目是一个改变人的工作。每一位爱心妈妈都如同一股温暖的泉涌,持续不断地将关爱与友善的价值理念传递开来。该项目的实施,恰似激活了基层一个个温暖的‘爱心泉眼’——这些蕴藏在民间的善意源泉本就存在;项目的推动让这些源泉得以纷纷涌流,汇聚成爱的暖流。”
双向奔赴,爱与成长的感人故事
小梓洋的故事是“爱暖万家”项目成效的一个缩影。父亲离世,母亲失踪,年幼的小梓洋从1岁起便只能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爱心妈妈李红梅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小梓洋的情景:“他怯生生地从奶奶身后探出半个脑袋,小手紧紧攥着奶奶的衣角,用一双眼睛偷偷打量着我。当我开口说话时,洪亮的声音似乎惊扰了他。他像被触碰的含羞草般猛地一颤,瞬间将整个身子缩回奶奶背后。”
在多次走访和陪伴下,小梓洋一点点地敞开了心扉。转折点发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李红梅组织爱心妈妈团队带孩子们去沙湖夏令营。小梓洋第一次尝试了划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回程的车上,疲惫却兴奋的小梓洋竟然靠在李红梅的肩膀上睡着了。
从此以后,小梓洋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他会主动和李红梅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会展示新学的跳绳技巧。最让李红梅感动的是,有一次她去家里送学习用品,小梓洋突然拉住她,小声地喊出了“红梅妈妈”。
“他一直没有喊我‘妈妈’,我知道这个称呼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李红梅说, “当时我惊讶得说不出话,他以为自己叫错了,有点慌张地看着奶奶。”奶奶鼓励孩子再喊一遍,小梓洋这次响亮地喊出了“红梅妈妈”,李红梅一把将孩子揽入怀中。这一刻,不仅是孩子对爱心妈妈的接纳,更是一颗受伤心灵的逐渐愈合。
父亲早逝,母亲又不幸罹患重病,接连的打击让家里仿佛天塌了下来。面对两个孩子和迷茫的未来,小雨的母亲一度陷入绝望,整夜辗转难眠。“那段时间,遇到一点小事我就忍不住发火,发完火躲起来掉眼泪,和孩子们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爱暖万家”项目的志愿者们一次次登门,教会这位母亲如何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如何在情绪崩溃前管住自己。“记得第一次参加家长课堂,老师说‘孩子是镜子,你笑他就笑’,我当场掉了眼泪。现在我试着改,急的时候先深呼吸,想发火了就去阳台站一会儿。”
这样的改变同样影响到孩子。爱心妈妈韩晓洁记得,初次见到小雨时,她特别内向胆小,话少又爱哭鼻子。此后,通过建立信任关系,韩晓洁发现小雨对田径有着浓厚兴趣和天赋,便全力支持她参加比赛。前段时间,小雨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夏季运动会。从西安回来,小雨兴奋地跑到韩晓洁那里,眉飞色舞地讲述比赛过程。韩晓洁听着听着,泪湿眼底:“这份爱的付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应。”
如今,小梓洋学习成绩稳居前茅,懂得了谦逊与分享;小雨摆脱了胆小与爱哭,成长为赛场上的冠军;小雨妈妈学会了控制情绪,主动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创新机制,从输血到造血的完美蜕变
2024年以来,为了持续推动项目落地,平罗县探索建立“妇联+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力量”帮扶体系,在城关镇明珠社区、明月社区、雨禾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成立3个“爱心妈妈工作室”,提供覆盖心理疏导、生活照料、教育支持、权益保护等服务。
马春霞介绍了项目的创新模式:“‘靶向式’发力提升帮扶精准度。‘1+1’结对兜底帮扶按照‘相对集中、家庭自愿、低龄优先、综合考虑经济条件’的原则,确保帮扶精准到位;‘6+N’陪护普惠关爱通过落实六项常规措施,叠加N项个性化服务,构建持续发力、立体覆盖的关爱网络。”
项目还注重“浸润式”教育激活家庭内生原动力。通过“线上便捷学+线下深度练”模式,提升家庭监护能力;打造劳动体验、科学启蒙、情绪管理等“流动的筑梦课堂”,帮助孩子们增强能力,建立自信。
赵小平将这种模式概括为“混合型民生服务”,并分析了其核心特点:“其一,它回应的是刚性需求,基层群众非常需要;其二,它实现多元协同,单靠政府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其三,它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其四,还需要稳定的资金保障。这些特点共同推动了地方政府进行角色升级,从更高层面提升治理能力。”
“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正在发生转变,治理能力和视野都在不断提升。这种转变也为专业力量和其他爱心力量发挥作用创造了空间,让各方都能实现自身价值。”赵小平认为,这种模式对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它对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的形成很有帮助,同时对社会精神文化价值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平罗县探索建立的帮扶体系,正在凝聚更多社会资源,为困境儿童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