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发布后的关键窗口期,首程控股(0697.HK)与阿尔特集团(含其控股子公司阿尔瑞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锚定“机器人+汽车”这一最具产业化潜力的赛道。
据悉,此次合作将通过“技术协同—本体二次开发—优先采购—生态联动”的闭环路径,加速机器人从研发验证走向产线与出行服务的规模化应用。
一、政策窗口:从“技术突破”转向“应用落地”的国家节奏
8月26日出台的“人工智能+”行动,明确到2027年要在六大重点领域实现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到2030年普及率有望超过90%。政策导向的核心含义是:鼓励跨界融合与规模化应用,而“机器人+汽车”天然契合——汽车产业链长、标准体系完备、产线场景丰富、应用可度量,是智能体走向产业化的最佳实验田与放大器。
在首程控股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康雨看来,从政策目标到产业规律都在指向一个方向:应用为王。她表示:“‘机器人+汽车’的产业协同度最高、可复制性最好、规模效应最强,我们希望把研发样机真正推向车间与道路。”
二、为何与“汽车设计公司”合作:把机器人真正带进主机厂产线
阿尔特是国内汽车工程服务与独立设计领域的头部上市公司,具备整车研发—工程开发—快速量产的成体系能力;公开资料显示,公司累计服务数十家主机厂类型客户(覆盖传统、自主、合资与新能源阵营),参与开发车型近五百款。其控股子公司阿尔瑞特专注机器人业务,正在以NVIDIA Omniverse/Isaac为底座打造一体化仿真训练平台,并已启动轮式、水下、钻井、宠物洗护等多类型机器人项目,体现出跨场景工程化与产业化能力。
简言之,阿尔特熟悉车规体系、产线节拍、试验验证与量产导入,能把机器人从“展厅演示”带到“生产车间与实车验证”,这正是“机器人+汽车”能否规模化的临门一脚。
据阿尔特技术负责人称:“把机器人引入汽车产业链,关键是工程方法论与车规导入。我们希望与首程一起,用主机厂认可的流程、工具链与质量体系,降低机器人产品进入产线与道路的门槛。”
三、合作路径:四个抓手构建“研发—产线—出行”的闭环
1)技术协同与平台共建:共建机器人一体化研发与仿真平台,重点攻关运动控制、结构优化、车规级零部件、规模化制造。以 NVIDIA Isaac/Omniverse 为基础,开展整车研发/制造/测试与机器人协同的数字样机与仿真(如智能驾驶车辆与物流机器人协同、装配工位人机协作等)。建立数据与成果共享机制:首程提供交通与出行等运营环节数据用于算法优化;阿尔特输出汽车工程与机器人研发经验,形成“仿真—研发—验证—产线应用”闭环。
2)本体二次开发:依托阿尔特的工程化体系与首程的生态需求,对首程投资/签约企业的机器人产品进行功能优化与场景适配(装配精度、耐久性、EMC/ESD、功能安全等)。目标是让机器人更快通过车规级验证,在研发试验、装配检测、物流搬运、终检与道路服务环节稳定运行。
3)优先采购机制:在研发设计、仿真训练、整机/零部件供应、运营服务等环节,四方建立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合作。通过体系内优先导入,缩短从样机到量产的时间,实现成果“第一时间落地”。
4)生态联动与行业影响力:举办机器人产业生态峰会/技术研讨会,开展技术对接与供应链协同。以“机器人综合体验店”为窗口,进行展示、销售代理、融资租赁与用户反馈闭环。面向智慧交通与出行服务率先示范,逐步向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扩展。
四、在“人工智能+”东风下的可量化空间
结合券商研报对阿尔特的预测:阿尔特营收预计从2024年9.7亿元增长至2027年26.3亿元(年复合增速>40%)。智能化相关业务(AI+汽车设计、自动驾驶平台、机器人等)放量假设:
2025年占比15%–20% → 对应规模约2.0–2.8亿元;
2027年占比25%–35% → 对应规模约6.6–9.2亿元。
在此基础上,若首程凭借优先采购+应用落地+二次开发的组合拳,承接其中50%–80%订单:2025年可转化营收约1.0–2.2亿元;2027年可转化营收约3.3–7.4亿元。
以上为场景测算,用于反映“机器人+汽车”业务的量级与弹性,非公司业绩指引。随着平台成熟与应用外延,实际空间存在超预期可能。
现如今,“人工智能+”的国家战略,把“规模化应用”放在了智能经济的正中央。首程×阿尔特的战略合作不是一次“场景试验”,而是一次工程方法与商业闭环的系统化对齐:用车规级的研发与验证方法,把机器人真正带进主机厂、产线与道路。当平台与样机在1–2年内跑通,‘机器人+汽车’将从产业想象变为可复制的商业范式。对首程而言,这只是起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