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召开2024-2025法律服务创新产品论坛暨第二届法律服务创新产品案例发布会。其中,广东方普律师事务所的“历史建筑商业活化全流程法律产品” 在发布会中斩获了“特别荣誉案例”奖项。这一成果彰显了该律所在法律服务创新领域的卓越实力与专业水准,也从侧面反映出:历史建筑商业活化这一领域正逐渐成为投资与商业拓展的新风口。
一、历史建筑商业活化市场前景广阔
事实上,历史建筑商业活化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显于资源基数庞大、现存困境突出、政策扶持强劲及既有成功案例经验这四大关键维度。
1.历史建筑资源基数庞大
从资源储备来看,我国拥有着令人瞩目的历史建筑庞大基数。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8月统计的数据,我国现有历史文化名城142座、历史文化名镇312个、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传统村落8155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00多片,认定历史建筑6.72万处,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单单是广东被确定的历史建筑已有4000多处,早在2021年,广东省全省57个县(市)完成历史建筑认定“清零”行动,实现广东“县县均有历史建筑”的盛况。
这些数据可看出,我国拥有海量的历史建筑资源,历史建筑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相关领域进行商业活化时,也会有更丰富基础素材。
2.空置 - 维修恶性循环亟待打破
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一次调研采访活动中,记者深入历史建筑活化示范点——佛山顺德碧江社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过程中记者发现,碧江社区巧妙地将始建于明代的古祠堂何求苏公祠免费提供给一家茶馆使用,这一举措不仅为古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当地的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碧江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像何求苏公祠这样的明清祠堂、历史建筑有很多。想要保护好它们,当地都面临一个问题:维修简单但保养很难,特别是这些木质结构的老建筑,长期空置无人居住的话,更容易虫蛀和老化,稍有一段时间不打理就容易破败。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众多历史建筑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它们长期处于空置状态,年久失修,导致房屋老化问题日益严重。无论是政府还是业主,都不得不定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维修工作。然而,即便如此,由于缺乏合理的利用方式,这些修缮后的建筑往往很快又会再次空置,从而陷入“修缮-空置-再修缮-再空置”的恶性循环,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让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不可持续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商业活化无疑成为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途径,通过引入商业元素,不仅可以为历史建筑的维护保养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还能赋予其新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使其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3.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政策持续不断地出台,积极助力古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工作。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强调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
2025年3月,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条例明确了历史建筑保护责任,强化了各方对历史建筑活化的意识。
与其他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保护的法规相比,佛山在2024年6月1日施行《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并于2025年出台《佛山市促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在保护价值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围绕历史建筑开展多功能使用。
这意味着,有了明确的法规支持在更丰富的场景下使用历史建筑,鼓励在历史建筑中设立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图书馆、民俗文化体验馆等,鼓励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民间工艺传承、中华老字号经营等,鼓励引入文化创意、民宿客栈等与文化价值特色相适宜的经营活动。
未来,为进一步推动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政府可能会基于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适时推出如何求苏公祠一般的:允许国有历史建筑在用于公益类项目时免收租金等优惠政策。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激励,降低开发成本与准入门槛,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活化的积极性,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4.成功案例频出彰显潜力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商业活化项目数量逐年递增,如佛山岭南天地借鉴上海新天地模式,保留历史建筑和街巷肌理,加入现代商业功能,成为文化商业开发成功范例;还有武汉融创1890、服贸会首钢园区等项目,都实现了历史建筑的华丽转身,为市场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商业活化过程中的法律需求凸显
然而,随着该史建筑商业活化领域不断发展,与之相伴的法律需求正日益凸显。
在历史建筑商业活化浪潮中,业主方、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运营方及政府等多方主体参与,复杂利益关系交织。作为政府、业主方,可能会更关注项目的合规以及能带来的社会效应;而投资方、运营方,可能更关注的是项目的收益以及合作的稳定。
鉴于商业链中各方主体的关注点与痛点存在差异,项目合作过程中争议在所难免。因此,从项目的前期筹备,包括产权梳理、规划报建等环节,到中期的改造建设、招商运营阶段,再到后期的长期管理维护,专业法律服务的深度介入始终不可或缺。
三、方普所产品顺应趋势,提供前瞻性法律服务
广东方普律师事务所的“历史建筑商业活化全流程法律产品”以前瞻性视角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前期调研评估为项目量身定制合规方案;中期权益分配与创意保护环节,预防纠纷并守护创新成果;后期落地陪跑服务保障项目稳健落地。这种全流程的创新服务模式,不仅助力客户应对当下挑战,更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推动历史建筑商业活化项目规范、高效推进。
其实早在 21 世纪初,历史建筑商业活化便已崭露头角,但当时的实践多依赖政府引资,且主要聚焦于北京故宫、西安不夜城、上海新天地、广州永庆坊这类规模宏大的标志性项目。随着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推进,如今历史建筑商业活化呈现出更为亲民的多元态势,众多年轻人积极投身其中,他们将老街焕新为咖啡厅,把旧屋改造为美术馆,这样的转变不仅为历史建筑注入了新的生活气息,也极大地拓展了其商业边界。
业内预测,到2027年,历史建筑商业活化有万亿规模的市场成为拉动区域经济、传承地标文化的重要引擎。历史建筑商业活化项目宛如一颗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明珠,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财富密码,是当下文创经济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