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语言服务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科技大学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1日至2日,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2025年度全国语言服务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科技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会议以“数智赋能 文明互鉴”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南等全国17个省市的20余所高校及机构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语言服务在新时代的使命与创新路径。

会议开幕式由湖南科技大学社科处处长贺胜兵主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司显柱,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王进,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禹玲,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周启强等领导专家共同出席开幕式。
在开幕式致辞中,王进副校长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建设成果,强调在数智时代背景下,语言服务已从“沟通工具”升级为“全球化战略资源”,高校应积极推动语言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智慧力量。周启强书记随后汇报了会议筹备工作情况。随后司显柱会长在讲话中代表专业委员会对承办方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指出委员会始终致力于推动语言服务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积极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并强调在当前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语言服务研究肩负着促进文明互鉴、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



会议主旨报告环节精彩纷呈,10位知名学者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分享了前沿成果。在语言智能与翻译技术前沿方面,杨平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拓展翻译研究疆域的同时,应坚守人文之道,平衡科技与学科本质;韩子满教授通过分析美国智库涉华翻译,指出非职业翻译正成为语言服务新特点;曹进教授则结合敦煌文博会案例,探讨了AI语言服务在文化遗产多语言传播中的实践路径。
在国家战略与语言服务理论构建层面,司显柱教授提出语言服务品牌建设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任东升教授从“国家的翻译性”与“翻译的国家性”双向视角,阐释国家翻译研究的智库建设方向;任文教授基于对首批DTI院校的调研,构建了翻译博士职业能力模型及差异化培养逻辑。
在文化传播与经典译介研究领域,高永伟教授探讨了外语学科与人工智能、国别区域研究等领域交叉融合的转型路径;杨文地教授通过大数据分析海外学界对中庸思想的接受,提出创造性转化是消除理解差异的关键;余承法教授论证了翻译传播学作为语言服务型交叉学科的理论价值;张景华教授则从“封建”译名演变出发,反思以翻译为媒介的“术语革命”对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启示。
会议设置四个分论坛,70余位学者围绕“AI与翻译教学”“语言治理”“影视出海”“国家形象建构”等热点方向展开深入交流。此外,本次会议特别策划“主编论坛”,《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外语导刊》《翻译研究与教学》《新文学史料》《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六家国内知名期刊的领导、主编或责任编辑出席。他(她)们聚焦当前刊物发展情况与目前研究关注点,与青年学者面对面交流,分享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为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提供支持。

11月2日中午,内蒙古大学李满亮教授和湖南科技大学禹玲教授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本次会议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不仅为我国语言服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更推动了语言服务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语言服务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文:刘菁菁、蒲轶平、张宇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