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场小学的研讨会,探讨的却是关乎未来教育方向的大问题。
前沿科技能否茁壮成长,取决于基础教育这片土壤的肥瘠。这片土壤培育的,不是未来的工具式人才,而是决定技术发展方向的“初心”。(备选第一段:很多时候,决定前沿科技命运的,早在实验室攻关之前,就已由基础教育的底色写就。)
2025年9月24日,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的校园里,一场关于未来的教育对话正在发生。这里没有枯燥的技术参数展示,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在“AI市集”上兴奋的惊叹声,是跨龄课堂上围绕智能伦理的热烈讨论。这场“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探索——中关村第三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实践研讨会”,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作为教育部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关村三小的答案清晰而坚定: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培养“小小程序员”,而在于培育每个孩子适应智能社会的基本素养。这一定位,让他们的实践超越了技术学习的层面,迈向了更为深刻的育人模式探索。
破除“技术崇拜” 构建“素养导航”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关键‘不在技术,而在通识’,其本质是面向未来的素养教育。”研讨会上,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杨刚的主旨报告,为学校的全部实践定下了基调。这意味着,学校关注的不是学生能否编写出复杂的代码,而是他们能否理解AI如何影响社会、能否负责任地使用工具、能否在智能时代保持批判性思考和创造力。
为此,学校立足“以人文本”,以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维探索+三重守护”的教学范式。“四维探索”包括:个性化指导、即时评价、自主学习、资源整合。“三重守护”强调:科学性、价值观、审美主体性。这一实践模式既展现了技术赋能的创新路径,又为智能时代的教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三小方案”。
如何将宏大的理念转化为学生每一天的学习体验?中关村三小设计了一条“三层联动、学做融通”的进阶式学习路径,涵盖“通识体验层—理解探究层—应用创新层”三个递进阶段,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探究,再到创造性应用的梯度培养。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闯关游戏,引导学生从好奇的旁观者成长为积极的创造者。
生态共建:让素养教育在土壤中生根
任何优秀的蓝图都需要肥沃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中关村三小深知,单靠学校的力量无法完成如此深刻的变革。因此,他们着力培育内部师资,通过教研和培训打造“种子教师”团队,并打破学科壁垒,让跨学科老师组成协同教学的“同盟军”。
更重要的是,学校主动打开校门,构建了“家校社共育”的活力生态。本次研讨会上,那些在“AI市集”上耐心讲解的家长志工,那些由科技企业带来的前沿设备,都是这一生态的生动注脚。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独奏”,而是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谱写的“交响乐”。
在专家论坛环节,教育学者们的观点与学校的实践相互印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卢宇教授指出,小学阶段的AI教育必须超越工具与概念的浅层教学,转向对高阶素养的综合培育。中关村三小的探索表明,当教育回归到“人”的成长本身,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
这场研讨会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它展示了一条路径,让人工智能教育不再冰冷和遥远,而是充满了人文温度与成长关怀,为每一个未来公民从容行走于智能时代,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
滋养“人”的丰盈,方能支撑“技”的超越,这或许正是中关村三小这场探索留给科教事业最深远的启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