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1模式破解智造人才困局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秦勇
智能制造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主攻方向,是河南省聚力打造七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关键突破口。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许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联合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研究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不畅、学生解决现场复杂项目能力差、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脱节等问题,从而构建了多元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微生态新理念,创新了四混机制、四岗三融、匠师一体的育人路径,形成了4431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经过8年实践,成效显著。
“4”-四混机制。在国家高新区和省机械行业学会的推动下,与远东传动共建具有混合性质的产业学院,构建了“机构混编、运营混管、资源混享、教师混用”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多元协同育人生态圈。
“4”-四岗递进。校企共研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群集成式课程体系,把学生顶岗环节前置,创新了识岗入门-跟岗入行-顶岗入道-定岗入职四岗循序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3”-三融培养。以四岗的不同培养阶段嵌入相对应的项目化课程,以岗定课,以课促岗,实现岗课融合;基于现场真实场域优化专业群课程共享交叉,打破课程与专业界限,达到一专多能,实现专业融合;依托园区企业优势科研资源,吸纳学生参与研发,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学创融合。
“1”-匠师一体。构建“团队+朋辈”团队带徒模式,形成“名师能匠带徒、年轻朋辈帮扶”的匠师协同一体化组合,依托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参与技术创新,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该项目创新实施了“4431”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具体开展了“四混机制、四岗递进、三融培养、匠师一体”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构建“四混”机制,营造园区产教融合微生态,破解合作机制不畅问题
1、打造政校行企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行业学会为引领,经政校行企协商,在园区内成立远东产业学院(厂中校),先后制订了远东产业学院章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施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在共建实训基地、共设教师入企工作站、共育双师队伍,共搭产学研平台、合作开发课程、扩大学徒制培养、助力企业国际化方面持续发力,以制度保障和实践举措架构形成了“机构混编、运营混管、资源混享、教师混用”的“四混”新机制。
2、挖掘园区产业资源集群优势,优化产教资源配置。
以远东产业学院为轴心,辐射高新园区内的产业链关联企业,合力开展“引校入企”高端生产性实习实训多基地建设,扩充实体化办学空间。已建成国家级双师培训基地、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关联企业共建成4个实训基地,构建了“一产院多基地”的多元协同办学格局,营造了园区产教融合微生态。
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学校为远东产业学院设立专项会计账户,业务收支单独核算。远东产业学院的收益全部用于产业学院的滚动发展。
二、创新“四岗三融”人才培养模式,应对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破解课程与职业岗位脱节问题
1、聚焦产业,构建符合岗位实践取向的“集成化”课程体系。
基于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五大专业领域,重构“底层通用、中层共享、高阶分立、模块互选”集成化课程体系。合力开展《复杂零部件的精密测量技术》等一流课程开发和《机械制造技术》等核心能力课改造,目前已经完成16门核心课程的现场工程应用项目转化。
2、基于现场真实工作场域,校企共研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四岗三融”人才培养模式。
以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为目标,把顶岗环节前置,以识岗、跟岗、顶岗、定岗的实践,对应完成“岗位认知-基础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在识岗阶段,学生在企业导师的讲解下参观生产现场;在跟岗阶段,学生在企业导师的示范下进行基础技能训练;在顶岗阶段,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核心技能训练。此阶段采用“双班轮换”方式,结束时进行入职考核,成绩分别对应远东传动《岗位技能段位评定管理办法》中的段位Ⅲ级、段位Ⅱ级和段位Ⅰ级,并按对应级别办理入职定岗手续;在定岗阶段,学生以正式员工身份独立履行机械加工工作,训练综合技能并提升现场处置能力。教学期间,校企通过双主体、双导师、双阵地、双证书、双评价组织教学活动和考核评价,合格者将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以四岗的不同实践阶段嵌入相对应的项目化课程,以岗定课,以课促岗,实现岗课融合;优化专业群课程共享交叉,学生可跨专业选课,学分互认,形成横跨多专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增加了学生专业交叉优势,实现“专业融合”;构建学研创训育人环境,将优势科研资源以新项目新内容的形式转化为教学资源,吸纳学生参与研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创融合”。
三、以匠师协同为一体,多措并举促名师能匠双向奔赴,破解师资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1、以匠师协同为一体构建“团队+朋辈”带徒培养模式,形成名师能匠2人带徒+年轻朋辈2人帮扶”的匠师一体化团队,每个团队接收5—10名学生作为学徒,设立“匠心课堂”,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德技并重的理念与实践,匠师协同完成授课与实训,共同培育匠心人才。
2、科教融汇,发挥人才优势助力企业研发创新。借助教师入企工作站、企业博士后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校企组建项目团队,开展实践教学、科技服务。我校李小傲博士入驻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在企业导师陈云升带领下开展博士后攻读、汽车新材料研发等工作,黄文江等博士入驻教师入企工作站,参与企业高端传动部件的技术研发。现有30名骨干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打造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
通过变革性、牵引性的举措,工匠人才培养实现了育人生态之变、模式之变、质量之变。自2016年探索,2019年模式成型实践至今,实践检验8年,学校立项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成功获批建有国家级绿色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远东产业学院毕业生成为高新区企业远东传动、许继集团等头部企业生产营运的骨干力量,在远东公司数控研发技术服务团队中师生占比超过80%;与远东传动合作的国家级现代学徒制项目通过验收,通过园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在校生和企业学员开展定制化培训,合作服务项目直接辐射高新区50多家企业,远东传动获批河南省首批产教融合企业,截止目前政府为企业免税近300余万元;许昌市成功获批河南省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