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岁的何叔(化名)至今记得那双穿不上的鞋。2021年,他的脚踝肿得像发面馒头,按压后留下的深坑半分钟都弹不回来,原本合脚的42码鞋,硬生生撑成了44码。那时他还不知道,这双鞋装不下的不仅是肿胀的脚,还有一颗正被“淀粉”悄悄裹紧的心脏——感到胸闷透不过气,呼吸困难,要深呼吸才能舒服点。他后来被确诊为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肌淀粉样变(ATTR-CM),一种被称作 “淀粉人”的疾病。
这样的“肿胀”背后,藏着一个更庞大的群体。全球范围内,像何叔这样的 ATTR-CM 患者约有30-50万,,并且还有更多患者尚未被明确诊断。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中发布的相关研究也再次撕开了这种疾病的隐匿面纱:从患者第一次出现症状到最终确诊,要走的“弯路”甚至可达8年以上3。而误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加速心脏的“淀粉化”。
至于中国有多少人正经历着同样的煎熬,至今没有确切的数字。只因这病的早期症状太“普通”——可能是脚肿、气短、心律异常,也可能是脊柱酸痛、关节僵硬,或是恶心腹胀。这些零散的信号,常被当成各自系统的常见病来对待。于是,大量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辗转,他们的实际数量,或许早已远超目前已知的确诊病例总和。他们在这来回奔波中,被悄悄消耗着生命。今天,我们就跟随何叔的脚步,揭开这个被“罕见”标签掩盖的真相……
浮肿的迷局:竟是心脏正被“淀粉”悄悄裹紧
起初,何叔只当脚踝发肿是老来难免的风湿病,揉一揉、歇一歇就能好。直到肿势顺着小腿爬过膝盖,连肚皮都胀得发亮,手指肿成蜷曲的胡萝卜,系不上鞋带、握不住笔时,这位曾在部队扛过枪、在审判席断过案的硬朗老人,才惊觉不对劲——这不是普通的衰老,是身体里有什么东西,正一点点吞噬着他的力气。
只是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份“不对劲”背后,藏着足以危及生命的凶险。据ESC大会上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7.3%的患者在确诊时,提示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负责何叔的主诊医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专家陈艺莉教授,讲解了患者凶险的根源:“这种罕见病是由肝脏产生的转甲状腺素蛋白,错误折叠形成不溶性淀粉样纤维聚集沉积在心肌间质所导致,早期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或肥厚型心肌病,从而延误了疾病的救治“。
图片说明:陈艺莉教授在给何叔问诊
“何叔虽然现在看到他很健朗、幽默,但事实上,他来到我们科室的时候,整个人浮肿的非常厉害,可以说就是一个病危的状态。”陈艺莉教授的回忆,更印证了数据背后的残酷。
而中国ATTR-CM患者,他们也正面临着同样的致命威胁。
“伪装”的陷阱:诊断难,预后差
何叔的诊断之路,也是 ATTR非特异性症状的典型表现。起初,何叔只在县医院进行消肿的治疗,但水肿却始终治不好,后来又到中山医院、从风湿科、又到肾科、最后才到心脏内科确诊。这段确诊的经历,就像在迷宫里打转,每个科室都说“不像”,没人说到底是什么病。
这种“不像”正是 ATTR最狡猾的地方。作为一类“同根”疾病,ATTR可分为主要“困扰神经”的 ATTR-PN 和重点“攻击心脏”的 ATTR-CM,有时还会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出现。例如有些患者最初以手脚麻木、行走困难等神经症状起病(即 ATTR-PN),随着病情进展,淀粉样物质逐渐侵袭心脏,最终转为以胸闷、心衰为主要表现的 ATTR-CM。ESC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研究中有22%的患者在疾病发作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症状,非专科医生极易将其误诊为普通心衰、肾病或神经病变。陈艺莉教授在临床中也见过特殊的病例:有患者因椎管狭窄做骨科手术,术前心超发现心肌淀粉样变性,后转入心内科经过检查和诊治确诊ATTR-CM;更有位 40 岁男性患者,因顽固性腹胀呕吐辗转多地求医,始终未明病因,疾病一度无法自理,最终到中山一院寻求诊治,在多学科团队共同救治下很快找到了病因,在启动药物治疗后,患者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图片说明:何叔正在进行心脏功能相关检查
何叔算ATTR患者里幸运的那一个。陈艺莉教授说,“因为我们对这ATTR这个病了解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当何叔来到我们科室,我就有注意到他有一些很典型的表现,例如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同时的心电图表现为低电压等,这些都是ATTR-CM的警示征,所以我们当时非常警惕,并对何叔做了一些针对性的检查。”
至此,那颗被“淀粉”包裹的心脏,终于露出了真面目。但并非人人都有这份幸运。
“ATTR-CM看似罕见,实际上却是因为没有被及时发现。平均每位患者要辗转5家医院,花费多年的时间来来回回跑医院,但由于基层医院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和检测条件有限,大量病例就这样被漏诊了。”陈艺莉教授补充。而诊断延迟的代价惨重:有研究报道,ATTR-CM中位生存期仅为2-6年,且多数患者死于心源性死亡,包括猝死和心力衰竭。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延缓病情恶化。
早期识别:为“淀粉人”抢回生机
得益于及时精准的排查诊断,以及积极配合治疗的良好心态,何叔目前病情控制稳定。如今的他,走路方便,呼吸顺畅;2024年10月去湖北恩施旅游,看大峡谷、爬山,6小时下来也没问题。
而在何叔幸运的背后,是更多未被看见的挣扎。
陈艺莉教授强调:“遇到不明原因水肿、气短的老人,多问一句有没有手脚麻木?多做一次心脏彩超,可能就多救一条命。”当出现不明原因的水肿、呼吸困难、心脏节律异常,尤其是 60 岁以上男性,应尽早到心内科排查。此外,临床上当遇到年纪较大,可能伴有房颤、心肌标记物轻度增高、心动过缓等症状的患者,需要注意为ATTR-CM的潜在患者。
这些潜在的患者,他们或许还在县医院的诊室里辗转,或许正对着检查单发呆,但何叔的故事像一颗种子——只要能被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就有机会把被偷走的时光,一点一点抢回来。
ATTR-CM高死亡率、重医疗负担的背后,除了疾病“伪装”和认知“盲区”的双重陷阱,很多患者还伴有神经相关症状,亟待控制和改善。因此陈艺莉教授呼吁:“期待未来更多不同靶点及不同机制的创新药物出现,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让那些曾在误诊与煎熬中挣扎的‘淀粉人’,有机会重新拥抱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仅供疾病教育,不用于任何推广目的。如有任何问题请咨询医疗卫生专业人士。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