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飞光纤(6869.HK)因空芯光纤概念股价异动,但据可靠消息,其力推的空芯光纤技术在产业化进程中遭遇三重困局,叠加本业招标失利,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空芯光纤产业化受阻,三重困局浮现
1.运营商试点零转化
与三大运营商的现网测试持续三年,却始终未能转化为实际采购订单。运营商私下测算显示,改造现有光通信网络的成本远超新建系统,导致试点项目零转化。
2.国际巨头降维打击
康宁公司加速多芯光纤降价策略,空芯光纤的成本优势在半年内被侵蚀殆尽。国际巨头的降维打击,使得长飞光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电力场景部署遇阻
空芯光纤在电网场景验证的性能优势,依赖于特定实验环境才能实现。实际部署需配套建设专用传输系统,经济性短期内难以实现。更令人忧心的是,长飞光纤始终未公布量产时间表,武汉基地的空芯光纤产线仍处于试产阶段,所谓“规模量产”实为营销话术。
转型未成功,本业亦遭质疑
高盛唱空:目标价差异大,中性评级暗藏警示
所有转型故事的前提,是守住核心业务的根基。国际投行高盛在近期的研报中对长飞光纤给出的评级定为“中性”,目标价12.1港元,较公司最近的7月29日收盘价22.15港元低45%。这一估值差异体现出了投行对长飞光纤的悲观预期。长飞光纤当前市盈率(TTM)达32.89倍,远超行业15倍均值。在过去半年,公司股价上涨主要依赖市场情绪而非基本面改善。尽管公司希望其各种新兴概念能带来溢价,但传统光纤业务占比超80%,与数据中心、算力网络等新兴领域的关联度有限,难以支撑当前估值。
招标失利:份额缩水,价格战加剧盈利压力
中国移动作为国内最大光缆采购方,其招标结果对行业具有风向标意义。高盛指出,长飞光纤在本次招标中以13.6%份额下跌至第三名,较2023年招标19%-20%的份额大幅下滑,且采购均价降至47.7元/芯公里,同比降幅达26%。
以上数据暴露出了公司的两大隐忧。首先,市场份额的流失,在5G基站建设进入尾声、东数西算工程推进的背景下,长飞光纤未能有效拓展数据中心等新市场,导致传统电信领域份额被康宁、中天科技等对手抢占。另外,盈利空间的压缩,招标采购均价下降26%叠加碳化硅业务等投资亏损3.02亿元,公司毛利率面临进一步下行压力。
市场分歧:情绪驱动,难掩基本面疲软窘境
尽管长飞光纤股价在各种市场传闻炒作下维持高位,但融资数据揭示真相,7月24日减持当日,公司A股换手率仅2.46%,主力控盘度持续下降。分析人士指出,当前股价更多反映短期资金博弈,而非长期价值。不仅高盛给予低目标价,摩根士丹利给出的13.50港元目标价,仍较公司现价折让36%,显示国际机构一致对长飞光纤的谨慎态度。
当国际投行唱空与业务支撑不稳形成共振,长飞光纤的“估值神话”正面临现实拷问。投资者应意识到,没有基本面支撑的股价上涨,终将回归价值本源。在光纤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大背景下,审慎评估长飞光纤的长期逻辑,或许比追逐短期波动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