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财务是一套以审慎、规范、合规为核心的制度系统,更多与数字和报表相联。但在数字经济与国际化深度交织的新环境下,这一职能正发生系统性的演变。企业不再满足于财务部门“记录结果”,而希望它能“预见风险、协同决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具有技术敏感度与实务经验的财务负责人开始探索数据驱动的系统性解法,孙洁正是其中之一。
孙洁目前担任狮塍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兼财务总监。在此之前,她曾在森馨香精色素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担任北亚区财务总监,也曾在埃顿集团与实耐格中国履职多个关键财务岗位。在这些大型跨国公司中,她先后管理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香港等多个地区的财务团队,深度参与企业预算、税务、投融资、合规与系统架构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跨境财务治理经验。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而财务在其中的“跟进速度”却始终饱受挑战。制度不统一、数据不兼容、风险难评估,成为众多企业跨国业务过程中的财务痛点。孙洁在管理多个项目、经历不同行业之后,意识到这些并非单一流程问题,而是系统底层逻辑与管理机制之间的错位。因此,她开始尝试将过往管理实践抽象成模型,并通过系统工具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2022年,孙洁主导完成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跨国企业财务合规性分析系统V1.0”的设计与开发。这一系统聚焦于跨境财务管理的审计合规问题,整合了US GAAP、IFRS等主流财务报告准则,结合多国税收政策数据,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多地业务场景的自动识别与合规预警机制。系统具备风险评分、政策适配、流程节点校验等模块,能够在业务操作流程中前置识别潜在审计风险,减少因滞后发现而带来的经济与信誉损失。
该系统的亮点在于将传统由审计人员“事后发现问题”的模式,转变为系统“实时干预”的机制,从源头提升企业合规能力。这一能力在当前全球税制多变、信息披露要求趋严的形势下,对于持续扩张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具有显著现实价值。
在此基础上,孙洁又针对供应链金融场景下的风险识别问题,于2022年底完成了第二项核心成果——“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测平台V1.0”。该平台应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通过对供应商信用、订单履约、付款周期等历史数据建模,动态预测企业在供应链中可能面临的信用违约和现金流断裂风险。平台可根据交易结构和多维特征权重,生成企业信用评分和预警信号,辅助企业在信贷发放与付款调度中做出更科学决策。
这项系统在试点运行阶段,就已经在一家制造型企业中显著缩短了授信审批时间,并帮助其提前识别多个高风险交易节点,避免了潜在的链条风险扩散。内部用户反馈显示,平台的数据响应时间控制在毫秒级,支持7×24小时连续运行,兼容主流ERP系统,具备较高的实用性与拓展性。
相比于大多数依赖IT团队开发、财务人员“被动使用”的企业系统,孙洁的两项成果均由其主导设计、定义核心逻辑、主抓应用场景,并参与实际部署与优化。这种“业务出发—模型构建—系统落地”的路径,是她多年从事战略财务工作中逐步演化而来的能力体现。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孙洁尤其重视系统落地后的使用效率和人机协同能力。在她看来,系统不只是技术工程,而是“新规则”的实现载体,必须与组织流程、团队职责、业务目标三者联动。“系统再先进,也需要匹配现实中人怎么工作,怎么决策。”她曾在一次团队会上这样说。
随着系统部署与迭代的持续推进,企业内部流程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在狮塍国际贸易,原先结算周期平均7—10个工作日,通过系统流程重构与接口整合,现已压缩至3—5日;原本需由专人比对的税务条款审查,也实现了规则自动调用和异常提醒,大大缓解了人工审阅压力。同时,系统还为企业搭建了风控看板,支持财务与业务部门实时协作,对多地交易进行可视化监控。
在专业同行看来,孙洁的路径可复制、可参考。她并没有大规模购置外部系统,也未借助技术团队主导建设,而是以财务管理者的视角切入,逐步积累需求场景,完成底层逻辑与功能模块的双重设计。在实践中,她既保证了系统“能用”,也确保其“用得好”。
从业二十余年,孙洁始终坚守一线财务治理工作,从单体项目到区域集团,从外资企业到中资平台,她将复杂结构解构成可控模型,又将管理经验沉淀为系统工具。这些成果不只是她自身能力的延展,也映射出当下企业对财务价值认知的演进。
“未来的财务一定是智能、集成、主动的,不再只是数字守门人,而是业务设计的一部分。”在一次行业闭门会议上,她作出这样的判断。(凤凰网 / 记者 沈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