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湖南常德人,现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后、舞蹈研究与社会行为科学双博士背景学者,同时也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跨文化研究者。她走过40多个国家,在湘西、马六甲、巴厘岛等地开展长期田野调查,专注研究传统舞蹈的身体语言与文化根脉。在她的镜头和笔记中,非遗舞蹈不再是静态展演的“遗产”,而是一种活着的文化,是人民生活与信仰的一部分。
从湘西出发,走入田野深处
“我不想只是写一篇论文,而是想去触摸它,感受它。” 杨柳说。
她的田野之路,始于湘西苗族鼓舞。那里,老人们将对祖先的敬意、对自然的敬畏,都交托给了鼓声与舞步。孩子们从小在鼓点中长大,舞蹈并非才艺,而是一种文化身份的练习。
接着,她把脚步延伸至海外。在印尼巴厘岛乌布,她住在传统舞者的村落,参与庙会演出,记录当地儿童从庙门开始学习雷贡舞的全过程。她说:“那里的人不会说‘我去学跳舞’,他们说‘我要去庙里做功课’,舞蹈是生活的信仰实践。”
图:观察赶去庙里表演雷贡舞的孩子们
图:与巴厘岛民间舞蹈艺人Cok
图:在印尼巴厘岛乌布民间艺人Cok家里练习雷贡舞
对杨柳来说,舞蹈不只是动作,更是身体里的文化语言。“一个动作的节奏、方向、甚至脚步的轻重,其实都与文化的价值观、伦理体系有关。”她举例,在马来西亚的扎宾舞中,不同族裔共舞一曲,展现的是多元文化下的身体沟通;而在中国的汉族丧礼舞蹈“老子舞”中,踏步与挥袖是一种对灵魂的安慰。这些舞蹈未必上过舞台,却是村落社会维系情感、信仰与身份的重要纽带。杨柳走入这些传统,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她说:“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在田野里、在身体中继续活着的东西。”
图:与马来文化村当地村民孩子
让世界听见传统舞蹈的声音
作为一位学术型实践者,杨柳不仅做研究,也积极进行传播。她在多个国际期刊发表论文,也在微信公众号《舞蹈哲学与旅行》中,用诗性语言与照片记录舞蹈田野的片段。她策划舞蹈研学营、国际交流项目,搭建中国与东南亚传统文化对话的桥梁。
“我不想让舞蹈研究止步于象牙塔,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舞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她的研究,不仅有身体的沉浸,也有跨文化的思考。
她不是在跳舞,而是在走访文化
正如这篇报道的标题所言,杨柳的舞蹈不是在表演某段历史,而是在走访活着的文化。她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身体感应每一个节奏,用思想回望每一个文化的根系。
这条田野之路,对她而言,是一条回到文化、信仰与人的路。未来,她还将继续走下去,在更多村落、更多舞者的故事中,寻找传统舞蹈的生活智慧,也找寻关于“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