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位于长三角腹地,“三山一水六分田”的自然禀赋为这里奠定了生态基底,蒋塘马灯舞等非遗资源沉淀出独具风格的人文厚度。近年来,溧阳市以生态筑基、以非遗赋能,将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共富优势,构建起“保护—开发—惠民”的文旅融合共富闭环。
从天目湖畔满目翠绿的自然之地,到一号公路旁隐于山间的绝美民宿,这座城市用生动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走出了一条“保护中开发、传承中创新、发展中惠民”的特色道路,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滋养百姓生活的金山银山。
生态筑基 守护绿水青山
初冬周末的清晨,数十个家庭相约在溧阳曹山旅游度假区,用脚步丈量山景,让欢声笑语在林间回荡。全程约4公里的徒步行程,融合了山水之乐、田园之趣与山林之幽。从波光粼粼的水库到宁静悠然的茶园,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暂别都市丛林、投入自然的怀抱,在湖光山色中让热爱自然的种子悄然萌芽。
这条精心设计的徒步路线里,藏着溧阳生态旅游的“底层逻辑”——没有过度修葺的道路与景观,而是保留自然原汁原味的风貌,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一步一景”,用可触摸、可参与的方式,让自然山水成为都市人亲近生态的窗口,营造“小而美”的生态文旅体验典范。
曹山旅游度假区的实践,是溧阳全域生态旅游布局的一个缩影。从贴近市民家庭的亲子徒步出发,溧阳市将“生态”与“文旅”有机融合,构建起涵盖湿地研学、山林徒步在内的丰富产品矩阵。以天目湖为核心,这座30余年前的小水库,如今已成为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于一体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在龙潭森林深处,傍晚的萤火虫茶园微光点点,数十栋带有“私汤”温泉的森林书屋让山景尽收眼底,成为秋冬季节周边亲子游、休闲游的优选;在南山竹海,依托98%以上的植被覆盖率和远超城市水平的负氧离子浓度,接连开展传统手工艺体验、品茶会等特色项目,将人文与自然巧妙糅合;就连散落乡村的“小微湿地”,也被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景观。
这种“生态+文旅”的布局,背后是溧阳市将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与惠民发展相交融的系统思维。生态优美、四时如画的溧阳,如今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1个,以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重量级城市名片。
非遗赋能 激活文化传承引擎
10月下旬,一场关于长江沿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研修活动在溧阳举办,来自江苏、安徽、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的传统制茶非遗传承人齐聚,共同探讨茶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互动。
从北宋周绛《补茶经》起,溧阳已有1200余年的制茶历史,如今天目湖白茶产业种植基地面积达7万亩,带动5000余农户增收,更通过品种与工艺创新,带动亩产值突破2万元,成为非遗活化利用、提升经济效益的典范。
如果说生态资源是溧阳文旅的“形”,那么文化就是其内在的“神”。溧阳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融入文旅产业与乡村发展实践,为非遗活态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
溧阳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实现“六维活态融合”机制。在“食”的维度,以天目湖鱼头汤、乌米饭等非遗美食打造“味觉记忆点”,还邀请游客参与美食制作的过程。在“住”与“行”的方面,当地酒店民宿将非遗元素注入细节之中,各景区设置非遗展示环节,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
在“游”与“娱”的场景中,溧阳推出非遗研学手作体验、山水非遗体验等主题旅游线路,并结合艺术与科技打造实景演出,让游客成为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参与者。溧阳还在“购”的环节发力,携手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共同创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使之成为“可带走的记忆”。
依托文化积淀与自然禀赋的共同发力,溧阳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榜单”第十位,成为江苏省唯一跻身十强的县域。
共富落地 构建景村共生链条
生态筑基、非遗赋能的最终目标,是让广大群众共享文旅发展成果。溧阳以365公里的“1号公路”为纽带,连接起312个自然村和220余个乡村旅游景点,实现“景区带村、村企共建、业态互补”的良性循环,带动乡村振兴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位于苏皖交界南山竹海腹地的戴埠镇深溪岕村,占地面积约21.86公顷,现有村民283户。这里既有古朴的清代古井、土地庙遗址等历史遗存,也有金牛岭传说、化龙池祭祀等民间文化。以打造“乡村旅居 田园康养”品牌为契机,深溪岕村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让闲置资源重焕活力,成就民宿集群、咖啡馆多元业态。2024年,全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3000万元,获评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2025年8月又入选第八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1号公路”通车时,原本经济发展薄弱的竹箦镇姜下村牢牢把握机遇,成立配送中心,将蔬菜、家禽肉蛋等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后运送至常州各地,让食品运输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村集体总收入达1200多万元。家家户户养鹅的姜下村还擦亮了“鹅村”这个金字招牌,打造了1065亩的“鹅生活”特色田园综合体项目。从“鹅餐厅”“这里有只鹅·咖啡吧”,到“鹅主题亲子乐园”“鹅湖读书台”,独具特色的卡通IP在社交媒体持续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这种农业、旅游、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既延伸了产业链,又提升了乡村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7月,姜下村入选中央组织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文旅共富的成效已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据上。今年五一期间,溧阳20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假期共接待游客66.02万人次,实现营收8632.14万元,同比分别上升23.84%、17.15%。从深溪岕村的民宿店主到姜下村的咖啡馆店员,从非遗传承人的增收致富到普通村民的就业升级,溧阳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证明,生态与文化的融合,能催生出极具生命力的乡村共富模式。
从绿水青山到共富图景,溧阳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实现路径: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非遗传承不是复古怀旧,而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乡村振兴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协同的共富工程。当天目湖的碧水倒映着实景剧的光影,当“1号公路”的彩虹纽带串联起一个个富裕乡村,当竹编技艺的传承人手把手教游客编织美好生活,溧阳正以文旅融合为笔,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篇章。
这座镶嵌在长三角的绿色明珠以鲜活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也是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溧阳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带动更多乡村实现生态美、文化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