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的创新长跑中,技术、资本、政策固然重要,但最终决定能跑多远的,是人。能否让高校培养的“潜力股”,精准对接产业急需的“实战岗”,是检验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是否成熟的关键标志。
银星科技园深刻认识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始于资源的共享,成于人才的共生。当园区成功构建起产业资源的“基础设施”后,一个更核心的课题便浮出水面:如何构筑一条生生不息的人才通道,让智慧的活水在学术与产业间自由奔涌?
银星的答案是:扮演好产业与人才之间的“翻译器”与“连接者”,打造一个自我成长的人才生态。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
在传统的模式中,企业招聘与高校培养常常存在“错位”。银星产业运营团队在深度服务中发现,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只做信息的“搬运工”,而必须成为供需的“匹配师”,更要搭建起让双方能够深度互动的平台。
为此,银星将人才服务系统性地构建为:人才政策辅导、人才招聘与人才培训,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搭建一个高效的人才对接与赋能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从“选苗”到“育苗”的全链条支持。

银星的人才服务,核心在于 “前瞻洞察”与“精准匹配”。银星产业运营团队会定期前置性地深入园区企业,细致搜集、梳理具体的人才需求;同时,与高校保持密切沟通,洞悉各专业的生源特色与培养方向。
近年来,银星为园区企业与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精准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它并非一场简单的人才集市,而是基于对供需两侧的深度理解所策划的“定向邂逅”。企业因此大幅提升了招聘效率,学生则获得了与专业高度契合的优质机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深圳大学招聘会(左)、深圳技术大学双选会(右)
专场招聘会只是银星人才生态的环节之一。银星也主动策划组织了多场 深度交流活动,邀请深圳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代表团走进园区。师生们得以实地探访园区内的重要产业平台,亲眼见证前沿技术的研发场景,并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座谈。

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左)、深圳大学走进园区(右)
构筑“园区-企业-高校”的人才循环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持续的互动,银星已成功推动多家园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与实习生对接机制”。同时,银星定期组织的定制化人才培训,如针对行业新政的解读、前沿技术趋势的分享等,帮助企业员工快速成长。

走进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活动(左)、走进医疗器械CDMO、CRO平台交流活动(右)
银星的人才生态,创造了一个价值共生的良性循环。对于高校与学生而言,银星提供了一个高度可靠的“产业入口”。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就业通道,高校则获得了优化育人模式、深化应用型研究的宝贵依据。
对于园区企业而言,他们获得的是一套完整的“人才解决方案”。从人才政策辅导中高效获取红利,吸引和留住核心骨干;通过定制化的人才培训,快速提升团队的实战能力;而精准的招聘服务,则直接命中了企业发展中最迫切的人才痛点,让其能更专注于创新本身。
对于园区自身而言,人才服务成为了核心的 “生态竞争力”。它让银星从一个物理空间的提供者,升级为 “人才磁极”,最终形成“以人才引企业,以企业育人才”的繁荣正循环。

在产学研融合的宏大图景中,源源不断、适配度高的人才流,就是驱动整个系统正向循环的“活力引擎”。银星的实践表明,真正的融合,发生在“人”的连接与成长之上。当高校的智慧之“源”与产业的创新之“流”,通过人才这一核心载体在园区内自由交汇、彼此滋养,一个生机勃勃、不断进化的创新共同体便自然形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