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的时代,一个核心的悖论始终存在:一边是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里,部分高精尖仪器使用率不足;另一边是前沿赛道的科技企业,在关键研发阶段被高昂的设备成本“卡住了脖子”。
资源错配,曾是横亘在产学研之间的第一道“高墙”。然而,在银星科技园,一道“高墙”正在被系统地拆除。其核心抓手,便是一个生长于园区、却辐射广泛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这不止是资源的简单对接,更是银星在深化产学研融合之路上,一次从理念到模式的系统性创新。

从“个性问题”到“共性解决方案”
故事的起点,源于园区初创企业的真实困境——“我们急需一台特定设备完成关键实验,但买不起也租不到”。正如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创新一样,一个迫切的需求,是变革的最佳催化剂。
银星产业运营团队敏锐地洞察到其背后的普遍性——这不仅是某家企业的困境,更是区域内创新生态的一个结构性痛点。科研设备的“供给方”与产业创新的“需求方”之间,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形成了彼此割裂的“创新孤岛”。打通信息与资源的壁垒,成为银星破题的关键。
银星要做的,绝非做一个简单的“设备中介”。其核心策略,是扮演一个可信赖的“连接者”和“生态运营方”,构建一个三方共赢的创新共同体。

对高校与科研机构而言,银星为其高精尖仪器找到了高质量的应用场景。这不仅盘活了固定资产,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更让前沿的科研设备直接服务于市场最前沿的创新需求,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开辟了“前置通道”。通过与企业的实际接触,高校也能更精准地把握市场动向,反哺科研与教学。
对初创企业而言,他们以极低的成本,获得了原本难以企及的研发“入场券”。研发周期得以缩短,创业风险有效降低。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使用设备,与设备背后的高校实验室、顶尖专家建立了联系,为后续更深度的技术合作埋下了种子。

对园区自身而言,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其产业服务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从一个单纯的空间提供者,升级为创新要素的配置者。通过解决这一核心痛点,银星极大地增强了园区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吸附能力,形成了“好服务吸引好企业,好企业繁荣好生态”的正向循环。
从“设备共享”到“创新循环”
从2021年开始,经过4年的深耕,这张共享之网已织就得愈发绵密与牢固。银星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平台已汇聚了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霁因研究院、赛赋医药、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118家顶尖机构与企业,汇聚了270余套覆盖高精尖仪器设备(持续增加中)。
(院校设备)
南方科技大学
① 成像平台
② 微纳平台
③ 理化平台
④ 生命平台
深圳大学
① 质谱平台
② 电镜平台
③ 核磁平台
④ 细胞影像平台
⑤ 小动物影像平台
中山大学药学院
①本科
②科研
南方科技大学
① 成像平台
② 微纳平台
③ 理化平台
④ 生命平台
深圳大学
① 质谱平台
② 电镜平台
③ 核磁平台
④ 细胞影像平台
⑤ 小动物影像平台
中山大学药学院
①本科
②科研
设备覆盖生物医药研发核心流程,包含MRI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液相色谱仪、流式细胞仪、测序仪等热门仪器。后续将引入更多高端设备,向更多细分领域延伸。

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它所催化的“化学反应”。在这里,一次设备的预约使用,可能成为一次联合技术攻关的起点;一个数据的测试分析,可能催生出一篇校企合作的学术论文。共享平台,已然成为一个自生长的创新接口,它让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在“产学研”这三者之间开始了更顺畅的流动。
产学研融合,从来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如何让它从口号变为现实?银星通过科研仪器共享平台的实践,给出了一个扎实的答案:真正的融合,始于解决具体而微的“真问题”,成于设计多方共赢的“好机制”。
当园区不再是物理空间的集合,而进化为一个有机的、能够自我优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时,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便水到渠成。选择银星,不仅是选择一个产研办公空间,更是选择了一个由专业、高效、有温度的产业服务所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