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正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如何将这一国家战略转化为创新实践,成为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西北地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实践的城商行代表,长安银行用一场全行参与的数智化应用竞赛,展示出如何通过“业技融合、场景深耕、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将国家战略与银行转型有机结合,在人工智能赋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以赛促用,搭建全员创新舞台
11月12日至13日,长安银行2025年数智化应用竞赛决赛在总行成功举办。作为该行深化数字化转型、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次竞赛围绕"创新引领、技术赋能、全员共创、价值落地"展开,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赛促用、以用促效。在RPA与AI大模型两大赛道共涌现出37项优秀应用,展现出城商行在数字金融浪潮中的积极探索与落地能力。


决赛现场,长安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全明,党委副书记、行长叶瑛,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佐军,党委委员、副行长屈秉泉等行领导出席。决赛由首席信息官、业务总监、总行部门负责人及外部专家组成的9人评委团,与现场观众共同参与评审,全行员工通过线上直播同步观摩。

在为期两天的决赛中,RPA与AI大模型两大领域作品同台竞技。17项RPA应用覆盖监管报送、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多个条线,通过发票验真、信息查询、数据统计、自动巡检等场景落地,解决了大量重复性、规则性工作的效率瓶颈,在释放人力资源、提升准确率、强化合规管控、优化客户体验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

AI大模型赛道百花齐放,20项AI大模型作品覆盖业务全链条的多个维度,从客户服务的智能客服、精准营销、柜面辅助,到风险管控的信贷审批、风险预警、反洗钱识别,再到运营支持的知识管理、报告生成、流程优化,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提升员工能力、改善服务质量、防控业务风险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更探索出了人工智能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

厚积薄发,构建数字金融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竞赛本身即为一场“数智化”实践:从宣传海报、展示视频到现场评分系统,均由员工运用AI工具自主完成,在展现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降本增效。
据了解,本次竞赛筹备历时三个月,由信息科技部牵头组织。自9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41个总行部门与分行的92件作品,经过多轮专项培训与严格评审,最终37件作品晋级决赛,彰显出全行上下“数智创新”的蓬勃态势。
长安银行的数智化布局并非一日之功。RPA技术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在全行部署220个应用场景,在今年轻量化工具推广后,长安银行更鼓励一线员工自主开发。而AI大模型领域,长安银行于2024年7月在西北城商行中率先推出大模型应用行史助手,此后陆续上线制度助手、文稿助手、营销助手与智能总机等应用,初步构建起覆盖日常办公与业务运营的AI服务矩阵。
更为关键的是,真正的转型不仅在于技术的革新,更在于组织能力的重塑和人才生态的构建。长安银行通过建立信息科技专业技术序列,为科技人员开辟职业发展通道;通过推行数字化能力认证体系和自主开发创新奖励机制,让数字化思维成为全员基本素养,创新活力与个人成长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实施派驻制,推动科技人员深入业务一线,实现了从"技术支撑"向"价值共创"的根本转变。这种体系化的人才战略和组织变革,正在为长安银行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构建起技术赋能、人才驱动、业技融合、全员共创的发展新格局。
通过此次竞赛,长安银行不仅收获了一批优秀的数智化应用方案,更重要的是在全行播下了创新的种子,让数智化思维深入人心,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作为扎根三秦、服务地方的城商行标杆,长安银行在"十四五"期间以数据为笔、以科技为墨,绘就了数字金融赋能"五篇大文章"的生动画卷,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金融动能。面向"十五五"时期,长安银行将持续深耕数字化转型之路,以更大力度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落地,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建设金融强国的征程中贡献更多"长安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