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氢能提升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高度。这是氢能自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能源法》之后,再次被写入国家级高规格文件。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作为中国氢能产业先行者的亿华通(688339.SH),正依托其深厚的技术积淀,推动重大示范项目落地、深化区域市场合作,夯实其发展根基,为迎接产业规模化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氢能战略地位持续提升
“十五五”规划将氢能列为未来产业,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对推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过“十四五”时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我国氢能产业已取得显著进步。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各地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每年约12.5万吨。2024年,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自主可控的氢能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目前,国内氢能产业链企业超过200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超过300家,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从不到10%提升到超过85%。
直面行业挑战,把握发展机遇
在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一些具有行业共性的挑战也客观存在。当前,包括亿华通、重塑能源、国鸿氢能在内的领先企业均尚未实现稳定盈利,客观反映了新兴产业在商业化初期的普遍特征。
在供给端,我国跨区域氢能供给体系尚不完善,输氢管道等大规模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有待加快,导致氢气终端成本仍有优化空间;在应用端,目前氢气作为能源属性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车端,轨道交通、船舶、矿卡等潜在应用场景需要进一步拓展政策支持;在产业端,我国在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方面已初步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但长距离储运、液氢、固态储氢等技术仍需持续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行业近期呈现回暖态势。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9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441辆,同比增长173.9%,销量408辆,同比增长94.3%。结合燃料电池行业订单多集中在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交付的季节性特征,预计后续市场表现将进一步提升,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
夯实产业根基,开拓多元市场
面对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亿华通正通过扎实的技术突破与精准的市场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氢能业务体系。
今年9月,由亿华通投资的河北国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启动了张家口市“风氢一体化源网荷储综合示范工程项目(一期)”EPC总承包招标,该项目主要建设1.6万Nm3/h制氢系统、0.8万Nm3氢储能系统以及40兆瓦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据了解,项目达产后,绿电制氢成本有望降至18元/kg以内,这一突破性价格为绿氢的规模化商业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市场拓展方面,亿华通积极对接地方产业政策,实现业务布局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山西,公司与鹏飞集团签约10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及250辆氢燃料电池物流车,推动氢能车辆在当地的实际应用。此外,今年9月,亿华通与丰田合资成立华丰燃料电池(吕梁)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在当地的产业布局。
在四川,亿华通深度参与成都市氢能产业生态建设并取得重要突破。其全资子公司成都亿华通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成功入选2025年度成都市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项目(第一批)。亿华通重点参与其中的两个示范场景:在燃料电池货车示范应用Ⅰ中,公司将开展轻、中型燃料电池货车在生鲜冷链、城市物流等场景的示范运营;在燃料电池货车示范应用Ⅱ中,则着重推进重型燃料电池货车在重载物流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探索。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亿华通在西南市场的战略布局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不仅如此,亿华通今年在国际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5月,搭载公司240KW燃料电池发动机的质子汽车出口澳大利亚,这标志着中国氢能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也为亿华通开拓海外市场打开了新的空间。
尽管当前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其作为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价值已获得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同。在这一重大能源转型背景下,亿华通凭借前瞻性的技术布局和产业生态构建,正持续为氢能规模化发展积蓄强劲动能。从张家口项目启动到吕梁、成都的市场开拓,再到澳大利亚的海外破局,亿华通构建了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的发展格局。
随着"十五五"期间技术突破、成本优化与应用拓展的协同推进,氢能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亿华通通过清晰的产业化路径和扎实的项目落地,正稳步推动氢能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商业推广。其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双轨并行的实践,将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