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Bright China 2025明眸中国近视防控大会暨国际近视研讨会在上海举办。会议期间,鹰瞳科技(Airdoc)于10月26日联合多位权威专家举办了以「PBM®光生物调节临床研究和展望」为主题的卫星会,发布应用鹰瞳PBM®视力康复仪的临床研究数据,旨在推动近视防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国家近视防控健康战略目标。
在「灯塔·标准与指南」专题研讨会上,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的邹海东教授介绍了鹰瞳PBM®视力康复仪的临床试验进展。邹教授提到:“目前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应用鹰瞳PBM®视力康复仪对比安慰剂可有效控制眼轴长度和屈光度的近视化漂移。”
![]()
![]()
与此同时,「PBM®光生物调节临床研究和展望」专题卫星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小娟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于军教授共同主持。会上,上海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刘红教授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陈志钧教授作了精彩专题报告,深度剖析了PBM光生物调节技术在近视防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
Bright China 2025丨鹰瞳卫星会主持人王小娟(左)教授、于军(右)教授
单用鹰瞳PBM®视力康复仪
临床研究数据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何鲜桂教授指出,尽管目前临床已有多种近视防控手段,但儿童青少年个体差异显著,部分孩子对常规干预措施应答不佳,亟需探索更精准、个性化的补充方案。在此背景下,PBM光生物调节技术凭借其非侵入性、安全性高、协同性强等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与临床实践的重要选择。
![]()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开展了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的“LED红光控制近视进展”预实验,研究纳入40名8-12岁单纯性近视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干预组接受鹰瞳PBM®视力康复仪照射(2次/日,3分钟/次),对照组采用极低剂量照射(0.001mW,模拟安慰剂)。
预实验研究数据显示,干预组3个月平均眼轴变化为:右眼-0.002mm,左眼-0.019mm;对照组眼轴变化为:右眼+0.059mm,左眼+0.075mm。
![]()
干预组屈光度3个月变化量为:右眼+0.12D,左眼+0.15D;对照组平均变化量为:右眼-0.08D,左眼-0.13D。
![]()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眼轴和屈光度的近视化漂移均显著减缓。且干预组视力保持稳定或改善者占比高达85%,高于对照组的 50%,视力稳定率更高,无严重不良事件且依从性良好。
鹰瞳PBM®视力康复仪
联合离焦镜实现协同增益效果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刘红教授在题为《光生物调节应用于近视控制的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近视防控是全球范围面临的重要挑战,保障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应用近视防控的PBM技术已历经五次迭代,LED光源技术也从LED小光斑迭代至全球前沿的PBM-LED®环形光斑技术[1],该技术既避开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区域,又能更安全有效地守护儿童清晰视觉。
![]()
刘红教授介绍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正在开展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初期临床数据。结果显示,离焦镜联合鹰瞳PBM®视力康复仪治疗3个月,右眼、左眼眼轴有效控制率分别达80%、84%,较单独用离焦镜,右眼提升29%,左眼提升47%。初期实验结果表明,儿童青少年采取联合近视防控方案可实现“协同增益”效果。
![]()
PBM靶向ipRGC细胞
从脑科学视角解锁近视防控新密码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陈志钧教授指出:“PBM靶向ipRGC细胞调控眼脑信号,突破传统光学干预边界,为儿童近视预防提供了新路径。”近视,不仅是屈光问题,更是“眼-脑轴”疾病的典型代表。最新研究发现,光生物调节作用于视网膜内在光敏神经节细胞(ipRGC),可能通过调控多巴胺能信号通路、昼夜节律表达以及瞳孔对光反应等机制,实现延缓眼轴生长。
![]()
PBM光生物调节技术对视觉信号传导网络的影响,为突破传统单一光学矫正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未来近视防控需构建多维度整合治疗体系,推动个性化、精准化近视预防方案的革新。
展望未来,鹰瞳Airdoc将持续践行「让健康无处不在」的使命,在近视防控AI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愿携手更多生态伙伴,构建全球领先的近视防控AI诊疗一体化方案,推动PBM®无创光疗技术的标准化、普惠化进程,为儿童青少年点亮清晰视界,共筑"睛"彩未来!
参考资料:
[1]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号ZL202410456292·3
注:PBM®、PBM-LED® 是鹰瞳科技依法注册的商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鹰瞳科技依法享有该商标的知识产权。未经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