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越
当能源安全、工业智造与数字化转型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命题,中国的传统产业迎来了百年来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在这场技术与产业重构的浪潮中,王慧与她的团队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变革的推动者,也是体系的重塑者。她带领的北京睿信致诚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中联融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长期服务中国大型矿业集团、轨道交通、能源研究所等央企为实践基地,构建出覆盖“智能设备—数字系统—仿真培训—安全防控”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体系,成为能源与铁路领域数字化创新的中坚力量。
王慧的技术创新,来自对客户核心需求的深入洞察。中国能源、矿山与铁路行业长期面临三个顽疾:设备复杂、作业危险、培训滞后。无论是露天煤矿的采掘作业、铁路装备的维修调度,还是能源生产的智能控制,其安全性、效率和可持续性都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与操作人才的协同能力。王慧的创新实践正是从这一“协同断层”出发,通过数字孪生、智能仿真与数据管理技术,构建人机一体的产业智能生态。她主导开发的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从“矿山智能化采掘作业仿真系统”到“储能设备智能监控软件”,从“机电一体化培训与仿真系统软件”到“数字化能源生产与管理培训系统”——实质上构成了这一生态的技术内核。这些系统的研发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直接嵌入大型矿业集团,以及轨道交通等一线生产场景,通过与客户共建的方式实现从模拟到实操的闭环落地。
与许多只专注于研发的科技公司不同,王慧将创新定义为“能在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她看来,任何一项技术的价值,都要以应用场景为逻辑起点。比如“矿山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解决的是矿区信息孤岛、数据割裂的痛点,让能源企业能通过数据实时掌握产能、设备运行与人员调度状态;“矿山作业人员智能培训与考核系统”则通过虚拟仿真和智能考核体系,实现作业人员从培训到上岗的全过程量化评估;而“智能化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平台”则将AI算法嵌入设备检测系统,实现了设备状态预测性维护。正是这些“从痛点出发”的创新,使王慧的团队能够在技术密集型领域建立起极强的客户黏性和行业信任度。
如果说睿信致诚代表了王慧在数字化研发与系统创新层面的“智核”,那么中联融创则是她构建产业生态的“骨架”。中联融创承接的合同涵盖服务器、防火墙、核心交换机、LED显示系统与数值模拟工作站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智能控制、可视化展示与安全防护的物理支撑。从这些项目可以看出,中联融创与睿信致诚并不是上下游的分离关系,而是一个互为前后端、软硬协同的整体——前者为能源与铁路场景提供高可靠的网络与计算基础设施,后者则以自主软件和仿真系统为引擎,赋予这些基础设施以“认知”和“决策”的智能能力。这种双公司结构不仅让王慧的技术战略更具灵活性,也让她的创新成果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从设计到应用的全流程控制。
王慧的创新精神并不止于技术,而是一种以系统思维重塑产业逻辑的战略远见。她深知,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数字化建设已从“设备升级”转向“能力重构”。她所构建的每一个系统,都隐含着“人—机—数据”的关系重组。例如,通过仿真系统,生产一线的技能工人不再只是操作设备的执行者,而成为与数字模型互动的学习者;通过智能监控平台,管理者不再依赖经验判断,而以实时数据进行预测与决策;通过数字培训体系,企业不再把培训视为成本,而视为提高生产安全与效率的长期投资。这种基于数据的再造能力,使得王慧的创新既有技术深度,又有社会温度——它让“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口号,而是生产现场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当下中国科技创新叙事中,王慧代表了一种值得被更多看到的力量。她的成功,不在于个人标签,而在于她如何让创新成为“有温度的生产力”。在男性占主导的工业数字化赛道,她带领团队持续十余年扎根现场、打磨系统、服务央企,用一系列可量化、可复制的技术成果推动行业的进步。她让复杂的工业语言变得可感、可视,也让“数字化中国”的宏大叙事,在能源、铁路、矿山这些看似冰冷的行业中拥有了温柔而坚定的现实注脚。王慧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中国科技女性的写照——理性与远见并存,坚韧与温度并行,她不是在追随技术的浪潮,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产业智能化的方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