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物医用材料赛道迎来“中国方案”
“这里的海藻,未来可能成为癌症患者的‘隐形药盾’;这里的AI算法,或许能比医生更早预判伤口愈合风险。”在广西北海的北部湾海域,一片人工养殖的海藻田正孕育着一场生物科技革命。近日,广西璟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品牌名:萌大夫)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科学院等五家顶尖科研机构正式签署协议,联合启动广西重大专项计划(省部级)“尖锋”行动计划项目。这一聚焦“海洋活性物质+AI智能技术”的跨学科攻关,不仅刷新了广西生物医药产业的科研高度,更被业内视为中国在全球生物医用材料赛道的一次“换道超车”。项目获得了广西科技厅专家组的高度认可与肯定。
一、为何是海洋?为何是AI?一场瞄准未来的战略选择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早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资源-技术-需求”的系统整合。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资源库,蕴藏着超过80%的未被开发的生物活性物质;AI,则被视为破解复杂生物系统密码的“数字钥匙”。二者的碰撞,为何能催生“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优势在于‘天然性’与‘多样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项目总负责人缪锦来教授解释,“例如海藻中的岩藻聚糖,天然具备抗凝血、促愈合功能,但过去受限于提取技术和作用机制不明,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AI的加入,让我们能快速解析其分子结构与靶点关系,将‘天然宝藏’转化为临床可用的高端产品。”
而AI的价值,远不止于“加速研发”。广西医科大学副校长、项目临床首席科学家郑立教授指出:“传统医用材料是‘标准化’产品,但患者个体差异极大——同样是糖尿病足溃疡,有的患者需要促血管生成,有的需要抗菌,有的需要调节免疫。AI智能体材料能像‘私人医生’一样,根据患者实时数据调整功能,这是传统材料无法实现的颠覆性突破。”
正是看准这一趋势,璟炜生物(萌大夫)联合五家大学单位,将“海洋+AI”定为“尖锋”行动的核心方向。项目覆盖智能敷料、靶向药物递送、皮肤修复等十大领域,目标是用5年时间,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创新高地”。
二、十大项目解码:从“实验室奇迹”到“临床刚需”的跨越
“尖锋”行动的十大项目,每一个都直击全球医疗领域的“卡脖子”难题与临床痛点。记者梳理发现,这些项目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有“从1到100”的技术转化,共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需求-研发-应用”链路。
(一)“会说话”的敷料:让伤口自己“报告”愈合进度
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烧伤科病房,一位深度烧伤患者的创面正贴着一块特殊的敷料——它不仅能吸收渗液,还能实时“说话”:通过内置传感器,敷料将伤口的pH值、温度、炎症因子浓度等数据同步至医生终端。“这是我们联合开发的‘AI纳米透皮缓释疤痕修复技术’。”项目组成员、璟炜生物研发总监梁奕福介绍,“传统敷料是‘哑巴’,医生只能凭经验判断;现在敷料成了‘哨兵’,AI系统能提前72小时预警感染风险,指导精准用药。”临床前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将烧伤创面感染率从35%降至6%,愈合周期缩短50%。
(二)“精准打击”的HPV敷料:改写宫颈癌防治史
高危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元凶”,但现有疗法仅能清除可见病灶,无法消灭潜伏病毒。项目五“褐藻酸盐基AI智能靶向修护HPV病毒的生物医学敷料”给出了新方案:利用褐藻酸盐的三维网络结构,负载能沉默病毒E6/E7致癌基因的siRNA,并通过AI算法精准匹配宫颈黏膜的受体。“我们做了100例动物实验,病毒载量平均下降98%,且无脱靶毒性。”中科院海洋所王晶博士透露,“目前正准备申报I期临床试验,这可能是全球首个针对HPV潜伏感染的靶向生物敷料。”
(三)“7天修复”的胶原蛋白:让敏感肌不再“反复”
针对敏感肌、特应性皮炎等皮肤屏障受损问题,项目八“重组胶原蛋白-AI智能体皮肤屏障修复技术”交出了亮眼答卷: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Ⅲ型重组胶原蛋白,结合AI模拟皮肤微环境优化蛋白结构,体外实验显示,皮肤屏障修复时间从传统的28天缩短至7天。“我们已与南宁、桂林的5家医美机构合作试用,患者反馈泛红、瘙痒症状一小时内明显缓解。”广西大学王成华教授团队的临床数据显示,“这款产品的修复效率是目前市售同类产品的10倍。”
三、42人“博士军团”+5000万研发:科研硬实力铸就“护城河”
项目的底气,来自一支“高精尖”的研发团队。42名核心成员中,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21人、博士35人,覆盖海洋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临床医学等多学科。
“我们的团队既有‘站在塔尖’的科学家,也有‘接地气’的工程师。”缪锦来教授介绍,“比如负责AI算法的李博士,曾在谷歌DeepMind参与蛋白质结构预测项目;负责临床的郑教授,主导过12项国家级多中心临床试验。这种‘顶天立地’的组合,让我们的研究既前沿又实用。”
企业的产业化能力同样关键。作为项目牵头方,璟炜生物(萌大夫)拥有10万级GMP生产车间、生物材料检测中心,以及15年医用敷料研发经验。“我们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再到量产,最快只需18个月。”梁奕福表示,“目前已建成3条智能化生产线,完全能满足未来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需求。”
在研发投入上,项目一期投入5000万元,重点建设海洋活性物质高通量筛选平台、AI算法训练数据库及中试基地。“我们计划3年内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0项以上,制定行业标准5项。”广西科学院杨登峰院长补充,“未来5年,项目有望实现10亿元以上产值,带动广西海洋生物产业新增就业5000人。”
四、从“广西制造”到“全球引领”:科技惠民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使命
“尖锋”行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企业盈利或技术突破。它更承载着“科技惠民”与“绿色发展”的双重责任。
在健康普惠层面,项目聚焦全球高发疾病:慢性伤口、HPV感染、皮肤屏障受损……以糖尿病足为例,全球患者超4亿,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患者因溃疡恶化截肢。“我们的智能敷料能将愈合率从45%提升至97%,这意味着每年可挽救数十万患者的肢体。”郑立教授说,“未来,我们计划通过公益捐赠,让偏远地区患者也能用上这些‘黑科技’。”
在生态可持续层面,项目坚持“蓝色经济”理念:所有海洋活性物质均来自北部湾人工养殖海藻与贝类,避免野生资源过度捕捞;提取后的海藻渣经酶解转化为生物有机肥,反哺海域生态;生产废水经膜处理后达到渔业用水标准。“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守护海洋。”杨登峰副院长表示,“这是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应有的责任担当。”
结语:向海而行,以智致远
从北部湾的藻田到全球的医院,从实验室的代码到患者的笑容,璟炜生物(萌大夫)的“尖锋”行动,正以海洋为源、AI为翼,书写生物医用材料的“中国故事”。正如缪锦来教授所言:“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科研攻关,而是中国向全球生物科技前沿的一次‘亮剑’。我们相信,当海洋的馈赠遇上AI的智慧,终将让更多生命重获健康,让中国科技闪耀世界舞台。”
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有理由期待:这场由“蓝色资源”与“数字智慧”驱动的健康革命,将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注入新的动能,而璟炜生物(萌大夫),也必将成为其中最坚定的探路者与引领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