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球在后疫情时代健康意识觉醒、医疗美容消费常态化、生育政策调整及皮肤健康需求精细化等多重因素驱动下,祛疤类产品已突破“小众修复”边界,跃升为大健康产业中兼具功能性与消费属性的黄金赛道。据《中国皮肤健康管理白皮书(2024)》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疤痕人群超1.2亿,其中60%存在主动修复需求,推动祛疤膏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32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8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8.6%。
本报告立足产业全链路视角,系统梳理祛疤膏产业定义、竞争格局、技术趋势及消费者需求演变,并重点新增医院终端市场深度分析,结合零售药店与医院双场景,解码头部品牌“萌大夫”皮美欣的增长逻辑。报告数据覆盖米内网、艾瑞咨询、中国药店协会、医院采购平台等权威机构2024年最新统计,结合临床研究、渠道调研及消费者问卷(样本量10万+),旨在为企业战略制定、投资决策及行业研究提供全景式参考。
第一章 祛疤膏产业定义与产业链重构
1.1 产业定义:从“功能修复”到“医学级解决方案”
祛疤膏是针对皮肤损伤后遗留疤痕(包括增生性疤痕、凹陷性疤痕、色素沉着疤痕及妊娠纹等)的功能性产品,其核心作用机制涵盖:
• 物理屏障:通过硅酮凝胶形成透气膜,调节疤痕局部微环境(湿度、温度),抑制胶原过度增生;
• 生物调控:植物提取物(如积雪草苷、山茶油)或生物活性成分(如重组胶原蛋白)激活皮肤修复通路;
• 代谢干预:透明质酸钠、尿囊素等成分促进表皮细胞再生,加速代谢产物排出。
按监管属性与功能定位,祛疤膏可分为三大类(见表1):
类别注册/备案类型核心成分功效宣称限制核心应用场景市场占比(全渠道)
医疗器械类 二类医疗器械医用级硅酮、透明质酸钠需临床数据支持,可宣称“软化疤痕”等医院术后修复、药店专业渠道55%
“妆+械”双证化妆品+二类器械植物精萃+硅酮兼顾日常护理与修复宣称医美机构、零售药店30%
妆字号国产/进口普通化妆品植物提取物、维生素仅可宣称“保湿”“舒缓”电商平价市场、社区药店15%
表1 祛疤膏分类及场景特征
本报告聚焦医疗器械类及“妆+械”双证产品,二者占据全渠道销售额85%以上,是品牌竞争的核心战场。
1.2 产业链重构:从“原料驱动”到“技术-服务”双轮协同
祛疤膏产业链已从传统的“原料-生产-流通”线性结构,演变为“技术研发-原料定制-场景适配-用户运营”的生态化网络(见图1)。
上游:技术壁垒决定成本与品质
• 核心原料:医用级硅酮(占成本30%-40%)主要依赖德国瓦克、美国道康宁等国际巨头,但国内企业(如浙江医药、广西璟炜、山东福瑞达)已突破99.9%纯度提纯技术,全面实现进口替代;
• 研发机构:高校(如上海交大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与医院皮肤科深度合作,主导疤痕修复机制研究,为企业提供临床数据支持;
• 包材创新: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如PLGA)应用于凝胶管包装,提升产品便携性与环保性。
中游:生产企业分化加剧
• 品牌商(如萌大夫皮美欣):掌控核心技术配方与品牌运营;品牌商(如芭克)掌控核心品牌运营,委托代工厂生产。
• 代工厂(如诺斯贝尔、科丝美诗):具备医疗器械生产资质,承接中小品牌订单,毛利率约25%-35%。
下游:场景多元化推动渠道变革
• 传统渠道:连锁药店(占比35%)仍是基础盘,依托专业药师推荐建立信任;
• 医院渠道(占比40%):术后修复刚需场景,绑定医生处方推荐;
• 新兴渠道:医美机构(15%)绑定术后修复需求;
• 电商平台(10%)通过“功效测评+用户种草”触达年轻群体。
图1 祛疤膏产业链生态图谱
第二章 2024-2025年市场现状:规模扩容与双场景驱动
2.1 市场规模:双轮驱动下的黄金增长期
2023年全国祛疤膏市场规模达85亿元,同比增长22%,远超全球平均增速(8%)。预计2024年将突破100亿元,2025年剑指125亿元,其中:
• 零售药店渠道:贡献45亿元(占比45%),依托连锁化红利持续增长;
• 医院渠道:贡献40亿元(占比40%),成为增长最快的场景;
• 医美/电商渠道:合计贡献15亿元(占比15%),保持高增速。
增长引擎呈现“四驾马车”特征:
• 医美后修复需求爆发: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2600亿元(艾瑞咨询),轻医美项目(如激光、微针)术后疤痕修复需求占比35%,客单价提升至800-1500元(传统产品仅200-500元);
• 产后修复刚需化:三孩政策推动每年新生儿稳定在900万+,妊娠纹修复需求催生25亿元细分市场,且消费者愿为“早期干预+哺乳期安全”产品支付30%溢价;
• 外伤/痤疮疤痕基数庞大:我国每年因意外创伤、手术产生疤痕人群超5000万,青少年痤疮疤痕患者超1亿,修复意识觉醒推动“从遮盖到修复”的需求升级;
• 医院端渗透率提升:二级以上医院皮肤科、整形科对疤痕修复产品的采购量年增25%,推动医院渠道成为核心增量。
2.2 医院渠道:术后修复的“隐形战场”
医院作为祛疤膏的核心场景之一,其独特性在于“强医疗属性”与“医生处方权”的双重驱动:
(1)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2023年医院渠道祛疤膏市场规模40亿元,同比增长28%,远超零售药店(22%)。增长核心动力:
• 手术量扩容:2023年全国住院手术量超7000万台(国家卫健委),术后疤痕修复需求同步增长;
• 医生推荐权重高:85%的术后患者会遵循医生建议选择祛疤产品,医疗器械类产品因临床数据背书,医生处方推荐率达70%;
• 医院采购规范化:随着医保控费与耗材集中采购推进,具备高性价比、明确疗效的头部品牌更易进入医院白名单。
(2)竞争格局:医疗器械类绝对主导
医院渠道中,医疗器械类产品占比超80%,核心玩家为皮美欣、芭克、倍舒痕:
• 皮美欣:凭借“99.9%纯度医用级硅酮+双膜水合技术”,在淡化色素、痘印疤痕、儿童外伤疤痕、剖腹产、疤痕增生、妊娠纹、骨科术后疤痕修复领域占据51%份额,与全国5000+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合作;
• 芭克:国际品牌,主打硅酮凝胶,在烧烫伤疤痕修复领域优势明显,医院份额约20%;
• 倍舒痕:聚焦儿童外伤疤痕,因低敏配方受儿科医生青睐,份额约15%。
(3)医院端品牌策略:“临床数据+学术推广”双驱动
头部品牌在医院市场的竞争核心在于:
• 临床证据链:萌大夫皮美欣累计开展20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覆盖色素沉着、痘印疤痕、儿童外伤疤痕、剖腹产、甲状腺手术、新旧疤痕、皮肤修复、疤痕增生等8类疤痕,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
• 医生教育:联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开展“疤痕修复规范化培训”,覆盖全国5000+名皮肤科医生;
• 医院准入:通过“区域代理+学术代表”模式,快速进入三甲医院药剂科与外科科室,缩短入院周期至6-8个月(行业平均12个月)。
第三章 竞争格局:萌大夫皮美欣领跑,双场景壁垒强化
3.1 行业格局:“一超多强”下的场景分化
当前祛疤膏市场呈现“医疗器械类头部集中、妆字号品牌分化”特征:
• 第一梯队(年销5亿+):以医疗器械类为主,萌大夫皮美欣(全渠道18亿元)稳居榜首,其中医院和医美渠道贡献11亿元(占比61%),零售药店贡献5亿元(占比27.7%);芭克(全渠道9亿元),其中医院渠道占优(5亿元,占比55.5%);倍舒痕(全渠道5亿元)聚焦儿童细分市场;
• 第二梯队(年销1-5亿):妆字号或“妆械”双证产品,如可复美胶原棒(医美机构为主)、修丽可色修(电商+医美);
• 第三梯队(年销1亿以下):区域型中小品牌,依赖低价策略(100元以下产品),但面临监管趋严与消费者信任度低的双重压力。
医疗器械类产品凭借明确的功效验证与临床背书,在医院渠道占比超80%,是头部品牌的核心战场。
3.2 萌大夫皮美欣:双场景“隐形冠军”的成长密码
广西璟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旗下“萌大夫”皮美欣疤痕修复凝胶,连续5年稳居全国连锁药店祛疤膏销量第一,同时在医院和医美渠道连续5年保持销量第一,其成功可归结为“技术-渠道-学术”三维壁垒:
(1)技术壁垒:从“单一成分”到“复合修复”
皮美欣以“99.9%纯度医用级硅酮”为核心,创新融合两大技术:
• 双膜水合技术:模拟皮肤角质层“脂质-天然保湿因子”结构,外层疏水膜阻隔细菌侵入,内层亲水膜维持疤痕湿润环境,促进有效成分渗透效率提升40%;
• 纳米透皮缓释技术:将硅酮与山茶油、马油包裹于粒径50-100nm的脂质体载体中,实现“8小时持续释放”,较传统凝胶作用时间延长3倍。
该技术通过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认证(注册证号:桂械注准20212140090),临床数据显示:新生疤痕(≤6个月)有效率97.26%(传统产品75%),陈旧性疤痕(>1年)改善率78%(传统产品50%)。
(2)渠道深耕:零售药店+医院双轮驱动
萌大夫皮美欣采用“直供+分销”模式,构建全场景覆盖网络:
• 零售药店:与全国TOP50连锁药店建立战略合作,直接覆盖8万家终端(占全国药店总数23%),通过“店员培训+体验营销”提升转化率(店员推荐转化率35%,试用装购买率28%);
• 医院渠道:与全国5000+家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合作,覆盖外科、皮肤科、整形科三大科室。其医院端策略核心在于:
◦ 临床学术推广:赞助“全国疤痕修复学术研讨会”,发布《剖腹产疤痕管理专家共识》,强化医生对产品的认知;
◦ 科室定制化服务:针对产科推出“剖腹产疤痕预防套装”(凝胶+压力贴),针对骨科推出“关节部位疤痕修复方案”(凝胶+减张器),提升医生处方粘性;
◦ 准入快速响应:设立医院准入专项团队,提供“分销商+临床数据+价格谈判”一站式支持,入院周期缩短至6个月。
(3)学术背书:从“产品”到“诊疗方案”的信任升级
萌大夫皮美欣深度绑定医疗端,构建“临床-药店-医院”联动信任链:
• 指南收录:产品被写入《中国疤痕修复诊疗指南(2023版)》,成为“硅酮类药物首选推荐”;
• 专家合作: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九院等500+家三甲医院皮肤科合作,参与多项术后修复临床研究,累计发表SCI论文12篇;
• 患者教育:在医院候诊区设置“疤痕修复科普角”,通过视频、手册向患者传递“早期干预”理念,间接推动医生处方推荐。
第四章 消费者洞察:需求细分驱动产品迭代
4.1 目标人群:全年龄段覆盖,场景需求差异化
祛疤膏核心消费群体覆盖2-50岁人群(占比90%),可细分为五大场景:
人群类型年龄区间核心场景核心需求价格敏感度决策关键因素
医美术后人群25-40岁医院/医美机构术后预防增生、淡化色沉中低医生推荐、临床数据
产后妈妈28-35岁医院产科/月子中心安全无刺激、不影响哺乳低成分天然、哺乳期适用认证
外伤/手术人群18-50岁医院外科/急诊术后快速软化、缓解瘙痒中医院采购品牌、医生处方
痘印疤痕人群18-30岁医院皮肤科/药店性价比高、温和不刺激高用户口碑、效果可见
疤痕预防人群20-45岁医院预防接种/外伤门诊降低疤痕形成概率中权威认证、早期干预效果
儿童外伤疤痕人群2-15岁医院皮肤科/药店/网购性价比高、温和不刺激高用户口碑、效果可见
4.2 决策因素:安全性>有效性>场景适配性
消费者选择祛疤膏时,最关注维度依次为:
1. 安全性(45%):优先选择医疗器械类产品(医院渠道占比78%),78%消费者拒绝“无械字号”化妆品;
2. 有效性(30%):医院端依赖医生推荐(52%)、临床数据(30%);零售端依赖亲友口碑(18%)、试用效果(22%);
3. 场景适配性(15%):医院患者更关注“医生处方关联度”,零售消费者更关注“便携性”“气味”;
4. 品牌知名度(10%):医院端认准“三甲医院在用品牌”,零售端认准“连锁药店高频露出品牌”(如萌大夫皮美欣)。
第五章 技术趋势与产业升级方向
5.1 技术前沿:从“经验修复”到“精准干预”
未来3年,祛疤膏技术将围绕“精准修复”展开突破,重点方向包括:
• 智能响应技术:pH/温度敏感型凝胶,根据疤痕增生期(pH 6.5-7.0)与成熟期(pH 5.5-6.0)自动调节成分释放速率,已在萌大夫实验室完成原型测试;
• 生物活性成分融合:重组人源胶原蛋白(rhCOL)与硅酮复配,促进真皮层胶原有序排列,修复效率提升50%,预计2026年进入临床阶段;
• AI辅助评估:引用Ai开发“疤痕修复进度APP”,通过拍照识别疤痕类型与改善程度,提供个性化修复方案,已在萌医生用户端试运行。
5.2 产品形态:场景化、功能化、定制化
消费者需求细化推动产品形态创新:
• 医院专用款:针对骨科、烧伤科推出“高粘附性凝胶”(更贴合关节部位),针对产科推出“无香型凝胶”(减少新生儿刺激);
• 医美联名款:与医美机构合作,推出“激光术后修复套装”(凝胶+修复面膜),覆盖“治疗-修复”全周期;
• 家用智能款:结合微电流技术,开发“可穿戴疤痕修复仪+凝胶”组合,通过电刺激促进成分吸收,满足居家修复需求。
5.3 渠道变革:全渠道融合与私域运营
尽管零售药店与医院仍是核心,但线上线下融合(O2O)增速迅猛(2023年线上占比25%,CAGR 30%)。头部品牌正构建“医院处方引流+药店体验转化+私域复购沉淀”闭环:
• 萌大夫皮美欣:推出“医院-药店联动购”服务,患者在医院就诊后可获得药店专属优惠券;同时建立“疤痕修复社群”,由皮肤科医生定期答疑,提升用户粘性(社群复购率达40%)。
第六章 2024-2026年前景与挑战
6.1 发展前景:双场景驱动的千亿赛道
• 规模扩容:2025年全渠道祛疤膏市场规模预计达125亿元,其中医院渠道50亿元(占比40%),零售药店55亿元(占比44%);
• 集中度提升:前5大品牌市场份额将从2023年的45%提升至2025年的55%,萌大夫(皮美欣)医用疤疤痕修复凝胶有望继续保持全渠道销量第一;
• 技术与品牌双轮驱动:具备医学背书、独家技术的产品将拉开差距,皮美欣“医用级硅酮+双场景布局”模式或成行业标杆。
6.2 主要挑战与应对策略
• 监管趋严:二类医疗器械审批周期延长至18-24个月,企业需提前布局研发管线(如萌大夫已储备3款下一代产品);
• 同质化竞争:加大差异化研发投入(如萌大夫的智能响应技术),避免陷入价格战;
• 消费者教育:联合医疗机构开展“疤痕修复科普进社区”活动,降低低线城市认知误区(计划2024年覆盖100个城市)。
结论
2024-2026年,祛疤膏产业将在医美、产后修复及医院术后修复等需求拉动下持续高增长,零售药店与医院双场景将成为核心增长引擎。萌大夫皮美欣凭借“医用级技术+双场景壁垒+学术背书”,已建立显著竞争壁垒,有望巩固“全渠道头部领军品牌”地位。对于行业参与者,强化技术研发、深化双场景布局、提升消费者信任,将是把握市场机遇的关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