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2025年10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此次公布了2025年10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2025年12月全国CEA价格指数、2025年10月全国CCER价格指数以及2025年10月中国绿色电力证书GEC价格指数。
2025年10月CEA和CCER价格指数回调
研究中心模型计算得出,2025年10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的买入价格预期为55.39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60.63元/吨,中间价为58.00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38.48,下跌19.09%;卖出价格指数为136.80,下跌16.23%;中间价格指数为137.57,下跌17.64%。2025年12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的买入价格预期为62.10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70.45元/吨,中间价为66.28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16.18,卖出价格指数为120.92,中间价格指数为118.66。同时,2025年10月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买入价格预期为69.00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76.83元/吨,中间价为72.92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73.45,下跌7.75%;卖出价格指数为184.82,下跌9.29%;中间价格指数为179.27,下跌8.57%。
三类GEC价格指数整体下行
据悉,研究中心还公布了2024年和2025年生产的集中式项目、分布式项目与生物质发电三类国内绿证价格。从表中可以看出,市场预期10月交易的2024年生产的集中式项目绿证价格为3.11元/个,价格指数为62.79;分布式项目绿证价格为2.82元/个,价格指数为53.87;生物质发电绿证价格为1.84元/个,价格指数为40.88。市场预期10月交易的2025年生产的集中式项目绿证价格为5.45元/个,价格指数为99.09;分布式项目绿证价格为5.20元/个,价格指数为105.51;生物质发电绿证价格5.55元/个,价格指数为107.56。对比2025年9月GEC价格指数,可以看出本月除2024年生产的集中式项目绿证外,其余各项绿证价格再度回调。2024年生产的三类绿证从高到低仍然维持了集中式项目、分布式项目、生物质发电的价格排列,且价差扩大;2025年生产的绿证中,生物质绿证价格实现反超,高于集中式项目和分布式项目绿证。
9月全国碳市场放量下跌,全球主要碳市场成交量回升
在发布环节,研究中心总结了9月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情况:第一,价格方面,本月CEA的日均收盘价为62.94元/吨,相较于8月的日均收盘价71.12元/吨大幅下降下跌11.5%。本月碳价呈震荡下行走势,从月初的69.41元/吨逐步走低至月末的59.16元/吨,跌下60元价格平台。第二,成交量方面,本月碳配额日均成交量为136.78万吨,相较8月的71.95万吨增加约90%。本月市场交易的活跃度和稳定均明显提升,四分之三的交易日成交量破百万吨,单日成交最高峰为9月26日的318.29万吨,反映出履约期将近的碳市场交投热度大幅跃升。
当地时间9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并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这是“双碳”目标提出五年后,中国再次宣布国家自主贡献。此次宣布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1+3+3”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一揽子目标,是基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和长期战略,并对照《巴黎协定》及全球盘点要求,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影响,统筹发展与减排、需要与能力,尽最大努力制定的国家自主贡献,标志着我国迈入了更加系统全面的低碳韧性发展新征程,彰显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作用,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研究中心介绍,全球碳市场9月运行总体特征如下:
第一,全球主要碳市场成交量整体回升,韩国碳市场出现下跌。欧盟碳市场9月日均成交量环比上升30.02%;英国碳市场9月日均成交量环比上升12.11%;韩国碳市场9月日均成交量环比下跌49.10%。
第二,全球主要碳市场月内走势分化,成交价环比涨跌不一。欧盟碳市场9月成交价从86.18美元/吨上升至88.90美元/吨,日均成交价环比下跌8.58%;英国碳市场9月成交价从73.04美元/吨上升至75.99美元/吨,日均成交价环比上升10.81%;韩国碳市场9月收盘价从6.67美元/吨上升至7.41美元/吨,日均收盘价环比上升17.81%;新西兰碳市场9月收盘价从34.25美元/吨下跌至33.11美元/吨,日均收盘价环比上升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