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由第一财经主办的第四届“绿点中国·可持续实践案例评选”颁奖典礼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行。本届评选以“绿野新踪”为主题,聚焦绿色转型中的创新路径与务实探索。在经过多轮严格筛选与面访调研后,贝泰妮集团凭借“绿色设计——绿色轻妆 循续守护”系统性实践,从341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绿点中国2025年度案例”。
这是继2023年后,贝泰妮再次斩获这一可持续商业领域的权威认可,标志着其在绿色设计、全链减碳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实践已从先行探索进阶为行业范本。
“绿点中国”评选迄今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记录中国商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平台。本届评选覆盖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共创等六大维度,参评企业中规模超百亿的占比达70.69%,其中不乏跨国公司与产业链关键企业,展现出可持续发展正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本次贝泰妮的获奖案例,正是其在产品设计与包装环节开展的源头减量、材料替代与循环闭环等系统性创新的集中体现,也呼应了集团将ESG深度融入企业基因的战略定力。贝泰妮以“绿色轻妆”为理念,通过多品牌协同减塑、印刷工艺革新、覆盖消费端的回收闭环,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工厂低碳运营融入可持续战略,构建起“原料-生产-消费-再生”的完整绿色生态,将绿色设计深度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不仅实现美妆行业资源消耗与碳排放双降,更领衔担当推动供应链升级与行业标准共建,探索出一条兼具环境效益、消费体验与行业引领价值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绿色设计,并非仅限于外观与功能,更关乎产品从原料获取、生产制造到消费回收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影响。贝泰妮将其上升至集团战略层面,组建由副总裁牵头的绿色供应链小组,贯穿研发、采购、生产与物流,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绿色产品标准与流程体系。具备了完善的治理架构以及风险控制机制后,贝泰妮围绕着产品及包装设计设定了更高标准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在2025年底将FSC纸张在新品中应用覆盖率到扩大至93%,到2030年底扩大至98%以上;到2030年底,确保85%以上的塑料包装能够被重复使用或回收;以及,评估并改进不可回收材料,探索替代材料方案,在新品中100%体现环境友好属性等。
通过具体行动,集团通过替换装设计、材料革新与工艺升级多重路径,将“绿色轻妆”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选择。以薇诺娜舒敏保湿特护霜二代为例,其创新替换装结构实现减塑39%,而AOXMED瑷科缦系列则将部分内包装由塑料更替为玻璃,年减塑量达4.5吨。在包装印刷环节,水印替代胶印、大豆油墨广泛应用、转移铝技术提升可回收性等举措,均显示出贝泰妮在细节处落实低碳目标的严谨态度。
绿色设计的边界不止于产品本身,更延伸至供应链上游与自然资源保护。作为国内少数专注原材料溯源的美妆企业,可持续棕榈油采购体现了贝泰妮对产品源头的严苛把控。贝泰妮持续推进RSPO认证原料占比提升,2024年,贝泰妮自身获得采用“认证与非认证混合体系 (Mass Balance)”的供应链模型的可持续棕榈油圆桌倡议(RSPO)会员资格(供应链认证),其棕榈油来源原料中认证种类占比已达60%,认证生产商覆盖率达84.6%。贝泰妮未来仍将致力于优先采购可持续棕榈油,并提升产品中可持续原料的比例。
绿色设计若要发挥真正效能,离不开能源管理与循环体系的支撑。2024年6月,贝泰妮中央工厂分布式光伏项目正式投运,年发电量可达150万度,约占工厂总用电量的25%,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8万千克。在物流环节,PP周转箱循环使用、旧纸箱回收利用等措施持续推进;面向消费者端,“特护地球”空瓶回收计划参与人数已突破177万人,联动超5000家药房回收空盒40万个,形成从回收到激励的完整闭环。这一切,都让“循环经济”在美妆行业有了扎实的落地路径。
为实现“绿色轻妆,循续守护”,集团将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转化为绿色创新的源头活水——为了切实履行生态责任,贝泰妮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确保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贯穿于日常运营与长期发展的各个环节。自去年开始,贝泰妮就结合TNFD的LEAP方法以及科学目标网络(Science Based Targets Network,SBTN)的指引,基于地理位置、行业类别和资产信息进行了自然相关的依赖、影响、风险以及机遇分析。经过充分的调研、评估和分析,贝泰妮积极响应COP15的《昆蒙框架》,发起了“缔造健康生态,共赴美丽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不遗余力地开展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当地社区支持与赋能、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理念与认知的传播与科普。
在实验室中,将青刺果多糖等植物成分进行科技升级,运用于第二代特护霜,实现从“天然取材”到“科技赋能”的跨越。贝泰妮公司始终将科研投入与创新置于重要地位,为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科研骨干队伍的稳定性,制定了《专利与研发成果奖励办法》等管理制度,对在研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激励表彰。这些举措有效调动了研发人员投身科技创新和技术工艺改进的热情。公司依托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目前已成功备案17款化妆品新原料,将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转化为科技产品,相关产品在2024年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超百亿元。贝泰妮将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铸造竞争优势,依靠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专业渠道优势,致力于将功效性护肤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带给更多的消费者。
这些实践不仅强化了天然原料的可持续属性,也为“中国成分”注入了绿色基因。贝泰妮在产学研医协同、公益项目开展(如“薇笑阳光计划”持续十年科普防晒)、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长期投入相互印证,共同织就一幅“商业向善”的价值图景。
贝泰妮的可持续实践,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优化或营销话术,而是嵌入企业整体发展逻辑的战略选择。在连续四年发布的ESG报告中,集团逐步构建起涵盖20项实质性议题的2030目标体系,从绿色原料、低碳生产到社会责任,形成可量化、可追踪的推进机制。贝泰妮通过不断践行“长期主义”并着眼于“绿色轻妆,循续守护”,2025年,贝泰妮在Wind、华证等ESG评级中获AA乃至AAA评级,连续入选多家权威机构颁发的可持续发展案例榜单。
从云南高原到国际舞台,贝泰妮始终以“打造中国皮肤健康生态”为使命,将自然馈赠转化为科技产品,将绿色设计升华为产业语言。此次再获“绿点中国”认可,不仅是对其绿色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美妆企业参与全球可持续治理的鼓励。当下,化妆品产业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竞争,绿色与科技已成为核心竞争维度。贝泰妮以设计为笔,以自然为墨,书写的不只是产品说明书上的成分列表,更是一份关乎美丽、健康与责任的中国方案。
在“绿野新踪”的探索中,贝泰妮展现出一种深植于本土、却面向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观——它源于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成于系统的绿色设计,忠于消费者的健康信任,最终落于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随着绿色消费意识觉醒与低碳规则逐步成型,贝泰妮的实践无疑将为行业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思路,亦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注入可持续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