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期关注女性职业发展的践行者,BCG始终致力于赋能女性工作者的成长,倾心打造“她新知”女性领导力系列访谈,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领导者,一同探索女性如何突破边界,创造更深远的影响力。本期,BCG邀请到朝云集团董事长陈丹霞女士。
朝云集团董事长 陈丹霞
陈丹霞是朝云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立白集团董事、高姿化妆品董事长、澳希亚集团董事。作为女性领导者,她深耕消费品领域数十年,从化妆品、母婴到奢侈品、艺术、文旅酒店,在实用主义与诗意美学间自如切换;带领企业逆势突围,以产品力、品牌力、审美力构筑护城河;更在商业的理性与生活的禅意间找到平衡,用 “她力量”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下来,让我们透过她的视角,探索商业与美学融合的更多可能。
Q1:您个人成长的经历来自于消费品集团,这十几年涉足了化妆品、母婴护理、家居护理、奢侈品、艺术、宠物、香水、文旅酒店等多个商业领域,您如何在实用主义与诗意之间切换?
陈丹霞: 这些年做的事,本质上都和“美”有关,核心逻辑都是想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只不过不同领域,侧重点不一样。实用领域如母婴、家居护理、宠物食品,产品必须能真正解决消费者痛点,技术和功效是根本;而香水、奢侈品、艺术、文旅等更偏“诗意”,除了产品要好,还需满足审美、疗愈与稀缺等情绪需求。实用是基础,诗意则赋予温度。
Q2:您领导的多个公司,特别是朝云集团的毛利率远超日化行业均值,当同行用价格战厮杀时,您的经营业绩和利润率连续三年逆势上涨。这种“溢价”策略,是否说明品牌力、产品力和审美力才是品牌的终极护城河?
陈丹霞: 首先得澄清一下,我们企业已经过了只追求利润的阶段,更在意社会存在价值。“溢价”不是卖高价,消费品要“去魅”,不搞华而不实的概念,用实实在在的成分、温暖人心的价格,让更多人用得起。
朝云毛利率高、业绩逆势涨,靠三点:
一是产品研发创新,打磨配方、升级工艺;
二是供应链改革,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扎实落实降本增效;
三是消费者认可品质,复购率提升带来的好的边际效益。
我认同品牌力、产品力、审美力是品牌的终极护城河。阶段性流量或风口可能让业绩突涨,但很难带来忠诚度和复购率,如风过即散。而产品力过硬、品牌能提供情绪价值与社会价值,才能走得远、走得稳。
Q3:您是多家公司董事长,还身兼上市公司CEO,但您微信朋友圈发的相片很禅意,您是如何在“左手算账、右手写诗”这两种状态,也就是工作和生活的双重身份中切换的?
陈丹霞: 这十年我最大的成长,是内心越来越稳定。特别喜欢莫言的话:“允许一切发生,允许遗憾、愚蠢、丑陋、虚伪……允许付出没有回报,因为这样的人生才完整。”这句话帮我减少内耗,让工作生活更从容。
做商业时,要求自己发心纯粹、逻辑清晰、简单直接,快速抓核心、拆问题。我花很多时间在团队上,每周梳理业务模式与效率,今年还常跟他们强调“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这是我拜访一位敬佩的企业家时最深的感悟。
生活里,我喜欢探索新领域。去年为了做一个叫“露迦徒”的香水品牌,专门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学宋代美学与佛教文化艺术,在飞机上写词,用四首宋词词牌、十几首俳句诠释香气,去多地找意境,在金山岭朋友的茶室完稿。觉得“小满”就好,不必求极致圆满。
我也信“一切遇上都是最好的安排”。之前花五年装修房子,认识不少设计师朋友,连续两年一起过生日后,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启动上川岛项目——那里有野猴、沙滩、海豚,附近还有百岁老人茶村,还由此衍生出宠物业务新想法,准备在阿那亚九龙湖做宠物新物种。
现在我精简社交、多陪家人。虽职务多难脱圈子,但尽量做减法,按自己意愿生活。疫情时身体不好,听老中医建议学太极拳和八段锦,已坚持快四年;偶尔写毛笔字、随手拍朋友圈照片;还爱去日本买图片比较多关于美学的古籍,上次在东京买了四十公斤,现在看没看完的书仍像欠了功课。
Q4:您的书房里同时摆放着《金刚经》和《Monocle全球设计年鉴》,很多国内外博物馆的书籍、商业类的书籍,佛学的“空性”与商业的“实相”如何在您身上达成微妙的平衡?
陈丹霞: 我觉得佛学“空性”与商业“实相”,本质都讲“无常”。比如《华严经》“一切法无生”,经济周期涨跌本是常态。如今经济、国际局势复杂,更提醒我做企业要“擦拭初心”——不忘出发原因,坚持做好产品,而非盯短期利润或规模。这和《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同理:不执着眼前得失,才能守长期目标。
近些年越发觉得,商业运作是场修行。佛学“六度波罗蜜”可对应商业实践:“布施”是利他共生,如疫情时捐两亿消毒物资、助养宠物、建乡村学校;“持戒”是企业敬畏心,如守产品力、契合ESG标准;顺境优化模式是“精进”,逆境扛压重组是“忍辱”,应对竞争与资本需“禅定”与“般若”智慧。
每次危机都是“道场”,是渡人渡己的修行。比如疫情时,一边推进朝云IPO、协调复产复工与物资捐赠,一边应对自己创业公司困境——海外业务停摆、线下门店损失大。也曾考虑是否引入投资人,但最后选择缩减线下团队,重组电商团队,高管只拿基础工资。最终疫情第一年大盘逆增25%,电商占比从10%升至90%,这几年发展也非常健康,这正是“转烦恼为菩提”的智慧。
所以佛学与商业的平衡不用外求,关键在明白“商业即修行、缘起性空”。不执着表象“好”与“坏”,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在理性决策与内心从容间找平衡。
Q5:近几年您在奢侈品和美术馆领域都有投资。在您心中,理想的商业形态和品牌愿景是什么样的?
陈丹霞: 七年前,我和同学一起参与投资了奢侈品品牌“上海滩”和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当代美术馆。当时发心很纯粹,觉得这两件事有意义——艺术能推动文明进步,好的奢侈品可传递美学价值。我个人会去看国内外各种展览,能感受到不同艺术作品虽形式有别,甚至颠覆传统,内在精神追求却相通。我不做艺术品收藏,一是时候未到,二是想保持投资发心的纯粹性。
最近我去东京看了坂本龙一的展,展陈朴素、排了很久队,但感触挺深的。他是我喜欢的艺术家,疫情时与中国的一个美术馆合作给中国孩子做线上音乐会,如今已离世。展厅中能感受到禅宗的“空境”,也悟世事无常、生命脆弱,却仍见希望。
理想商业形态很简单:希望因我们与企业的“精进”,让世界更美好。无论做消费品、艺术还是文旅,只要产品、服务给用户提供价值、推进行业、社会正向影响,就是有意义的,也是我想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