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了我国从数字经济迈向智能经济、从数字社会迈向智能社会的战略升级路径,提出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自2024年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人工智能+”领域跃进发展,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对此,九方金融研究所联席所长胡祥辉表示,这次《意见》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充满了人文关怀,《意见》强化“智能向善”,要通过AI向善去提升民生福祉,同时打造一个有温度的智能社会。“这一提法,改变了过去我们对智能社会‘人际关系逐渐冷漠’的刻板印象,一方面AI将从照顾到更大一部分人需求的角度提升福祉,另一方面其对人际关系的改善也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
《投研有方》录制现场
近日,财经访谈节目《投研有方》围绕“人工智能+”话题,邀请九方智投旗下九方金融研究所联席所长胡祥辉作客,详细解读最新AI政策,并逐一剖析其中关于“AI+”六大重点行动方向的深层理解与亮点。
十年“三步走”,“AI+”科研一马当先
今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热潮持续涌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赋能。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等多轮驱动下,人工智能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针对行动方案的实施节奏,胡祥辉认为,从落地难易程度看,AI硬件是比较容易落地的,普及率也是更高的,消费领域如AI手机、AI玩具、智能扫地机等,终端产品层出不穷。AI软件层面的应用,尤其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可能将颠覆传统成熟的商业模式,因此需要更长期的磨合,而其爆发出的增长潜能也将是更巨大的。
此次《意见》明确了科技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和全球合作六大重点行动方向,其中“人工智能+”科技技术位列首位。
“AI为科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它正推动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胡祥辉表示,“科研AI大模型充当不同学科领域的‘翻译’和‘桥梁’,促进思想、方法和数据的互通。目前,已经对生命科学、大气物理等方面带来巨大促进。”
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发布“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通过对数据模型资源的管理与计算仿真工具的调度,解决“人工智能+科学”领域普遍存在的科学数据孤岛、专业推理能力不足、研发生态封闭三大挑战。
胡祥辉认为,一旦大模型将科学家在不同领域的科研成果串联起来,织成一张相互联系的“网”,“AI+”科研的突破或将彻底改变传统研究模式,从科技源头提升新质生产力。
以AI织密人际关系,深化“智能向善”
六大重点行动方向中,《意见》关于AI造福民生福祉的提法最为深刻,也展现了国家在大力推动科技技术发展的同时,始终“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切实高效地让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
《意见》从工作提效、教育陪伴、品质生活三方面指引“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建设,其中提及“发挥人工智能对织密人际关系”,进而构建“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伴随国家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变迁,个体的独立性越来越高,社会关系也从过去的大家族渐渐分化为一个个小家庭。胡祥辉表示,传统认知中科技技术的提升会淡化人际关系,而这次《意见》则反其道而行之,提出要以AI“织密人际关系”,体现了对人文关怀的关注,其落地实施值得期待。
九方金融研究所胡祥辉认为,所谓“有温度的智能社会”,一定是大部分人的需求都被照顾得比较好的。“正如电影《流浪地球2》所说的‘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科技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以人为本’的。”
围绕大众更为关注的智能社会的就业问题,胡祥辉表示,AI要打造一个人机协作的关系,而不是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在工作层面可以帮助人类去减少重复性、危险性的工作,在AI的协同下,人们可以专注于更多个性化、具有创新性的工作。
此外,本次《意见》的“有温度”还体现在AI的国际合作和开源倡导上,国家致力于帮助更多欠发达地区、国家在AI底层技术的建设。
胡祥辉表示,就像前些年提到的关于“工业4.0”的担忧,工业4.0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临界点,进入和没进入国家间的差距将会被拉得非常大。未来,智能社会和非智能社会之间的关系,堪比现代社会和原始社会。我国提出国际合作,倡导技术开源、算力出海,正是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与世界情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投资顾问:胡祥辉(登记编号:A0740620080005)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