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社交平台出现不少仿冒贷款APP的广告信息,诈骗分子借“快速放款”“低门槛”等噱头伪造知名贷款产品广告,诱导有资金需求的用户下载仿冒贷款APP软件,此类案件已造成多起财产损失。近期,榆林市民小帅(化名)就因误信仿冒“某贷款APP”的广告,在申请4万元贷款过程中,被以“解冻费”“认证费”等名义连环诈骗6.4万元。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结合此案,深度拆解仿冒贷款APP的诈骗套路,为公众普及防范知识,助力抵御此类金融风险。
今年,榆林市民小帅因资金需求,在刷短视频时看到某贷款APP的广告。受“快速放款”“低门槛”的宣传吸引,小帅点击广告链接下载了相关APP,填写个人信息后申请了4万元贷款额度。
然而,提交提现申请后,贷款迟迟未到账,APP系统突然提示“绑定银行卡号错误”。着急的小帅按照指引,通过平台提供的链接下载了名为“某助理”的APP,联系上一位自称“客户经理”的人员处理问题。
“客户经理”表示,因小帅个人操作失误导致贷款资金被冻结,需转账1.2万元进行“对冲解冻”,解冻后1.2万元将随4万元贷款一同到账。小帅未多想,立即按要求完成转账。可没过多久,“客户经理”又以“需二次认证确保资金安全”为由,要求再转5.2万元,小帅再次转账。
两次转账后,小帅再次申请提现,却被告知“未等银行卡信息修改成功就提现,导致打款系统休眠”。“客户经理”提出,需再转6.5万元通过“资金对冲”激活系统,否则之前的投入和贷款都无法取出。此时小帅已无资金可转,面对对方持续催促,他才意识到不对劲,随即向警方报警,此时累计损失已达6.4万元。
马上消费金融特别分析了此类案件,并指出仿冒APP贷款诈骗的“两步诱导术”。
第一步:以“正规平台广告”引流,用“卡号错误”制造危机。诈骗分子利用公众对“正规贷款平台”的信任,伪造类似广告投放于社交平台,吸引有资金需求的人群下载假冒贷款APP。待受害人提交贷款申请后,后台故意篡改银行卡号信息,再以“卡号错误导致资金冻结”为由制造危机,让受害人误以为是自己操作失误,为后续索要“解冻费”铺垫理由。
第二步:引导“非官方沟通”,连环索要“解冻费”“认证费”。为脱离平台监管,诈骗分子会引导受害人下载非官方的“客服沟通”类APP,将沟通转移至私人渠道。随后以“解冻资金”“二次认证”“激活系统”等名义,层层加码索要费用,每次都承诺“费用会随贷款一同返还”,利用受害人“想拿回已投资金、拿到贷款”的心理,不断诱导转账,直至受害人察觉被骗。
为此,马上消费特别为大家提供了四招远离贷款类诈骗的技巧。
第一,认准官方渠道,拒绝“第三方链接下载”。马上消费金融提醒,正规贷款产品的APP,仅能在手机应用商店(如苹果App Store、华为应用市场等)下载,不会通过短视频广告链接、陌生人分享的链接提供下载。若看到“点击链接下载贷款APP”的宣传,请务必警惕,可直接在应用商店搜索官方APP,避免下载涉诈软件。
第二,牢记“正规贷款无前置费用”,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无论是马上消费金融这类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还是其他正规贷款平台,均不会在放款前以“解冻费”“认证费”“保证金”等名义要求转账。
第三,警惕“非官方客服沟通”,核实信息走正规途径。正规贷款平台的客服沟通,均在官方APP内完成,不会要求下载额外“沟通APP”或添加微信、QQ好友。若对方以“处理问题”为由,引导你使用非官方软件沟通,需立即终止联系,并通过官方APP内的客服渠道或官方热线核实情况。
第四,发现被骗及时止损,留存证据报警。若不慎陷入贷款诈骗,需第一时间停止转账,保存好广告截图、APP界面截图、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报警,并向警方说明“贷款诈骗”的详细情况。马上消费金融还建议大家,若涉及银行卡信息泄露,可同步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避免后续资金风险;若已下载涉诈APP,需立即卸载并查杀手机病毒,防止个人信息进一步泄露。
总体来讲,贷款诈骗的核心套路始终围绕“用正规平台伪装、以费用名义索钱”,大家只需牢记“官方渠道下载、无前置费用、不私加客服”三个原则,就能有效规避风险,守护金融安全。
案例来源:陕西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