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的特点,通过利诱、恐吓等多重手段设局,造成未成年人父母和家庭财产损失。近期,崂山公安分局破获一起中学生因购买签名小说被骗的案件,警方及时止付挽回全额损失。作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马上消费金融结合此案梳理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逻辑,为家长和孩子科普防范要点,筑牢家庭财产安全防线。
前不久,青岛崂山区一名13岁女生,在某社交软件上看到一则“出售作家签名小说”的帖子。因这名女生十分喜欢该作家,便主动联系卖家,对方以“赠送珍藏版书籍”为由,引导她加入一个QQ群。
次日,女生登录QQ群后,一名自称“公安局王警官”的群管理员发布消息:群内售书、赠书信息均为诈骗分子伪造,大部分嫌疑人已抓获,但群成员均有涉案嫌疑,需配合“调查认证”。为获取信任,“王警官”还与女生进行视频通话,画面中其身着警服,让她深信不疑。
随后,“王警官”以“验证清白”为由,向女生出示一个二维码,要求她用母亲手机扫码操作。女生未多想,偷偷拿过母亲手机完成扫码,殊不知该二维码是伪造收款码,扫码后母亲手机内的1.3万元资金直接转入诈骗账户。事后这位女生察觉异常,将情况告知父母,一家人立即前往崂山公安分局沙子口派出所报警。
接警后,民警迅速启动紧急止付流程,顺着资金链路逆向追踪,最终成功冻结全部被骗资金,为女生家挽回损失。
面对此类案件,马上消费金融特别拆解了这种针对未成年人诈骗的“陷阱”。
第一步:以“兴趣利诱”低门槛拉人入局。诈骗分子先通过捕捉未成年人兴趣点,通过社交平台发帖、引导加群等方式,轻松降低未成年人警惕性。这类诱饵往往贴合未成年人的爱好(如明星周边、游戏皮肤、限量文具等),且获取方式看似“简单直接”,让孩子容易主动“上钩”,为后续诈骗铺垫基础。
第二步:用“身份恐吓”逼其配合转账。当未成年人进入预设场景后,诈骗分子立即切换套路:伪装成“警察”“老师”等权威身份,编造“涉案嫌疑”“需配合调查”等虚假信息制造恐慌。未成年人对权威身份存在天然敬畏,且缺乏辨别诈骗的经验,容易在恐惧中失去判断,在未告知家长的前提下,便擅自用家长手机扫码转账。这种“权威恐吓+紧急氛围”的组合,能快速突破未成年人心理防线,完成资金骗取。
为此,马上消费金融温馨提示大家,关注以下四点,防范未成年人被诈骗。
第一,家长需做好“资金安全守护”,明确支付权限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妥善保管手机支付密码、银行卡信息,避免未成年人轻易获取;可在手机支付软件中开启“青少年模式”或设置支付限额,减少大额资金被盗刷的风险。同时,要告知孩子“扫码支付、转账”等操作的含义,让孩子明白“每一笔支付都关联真实资金”,不随意操作家长手机的支付功能。
第二,引导孩子建立“权威身份核实”意识,不盲目服从。
面对“警察”“老师”等权威身份要求配合操作时,要教会孩子“多问一句、多等一等”,并告诉孩子,“真正的警察不会通过QQ群要求扫码验证,老师布置重要任务会提前联系家长”。若遇到类似情况,应第一时间告知家长或学校老师,通过家长联系警方或学校核实信息,避免因盲目服从而被骗。
第三,关注孩子“网络社交动态”,提前科普诈骗套路。
家长可结合真实案例(如本案),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科普常见诈骗手段,比如“陌生人给的链接不要点”“加群后有人要扫码转账需警惕”“声称‘涉案’‘要罚款’但不让告诉家长的,大概率是诈骗”。同时,了解孩子常用的社交平台、兴趣爱好,及时发现潜在的诈骗风险点,提前做好防范提醒。
第四,遭遇诈骗后“第一时间止损”,留存证据及时报警。
若发现孩子可能遭遇诈骗,家长需保持冷静,首先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信息等证据;其次立即报警,并向警方说明“未成年人被骗”的特殊情况,便于警方启动紧急止付等快速挽损流程,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马上消费金融还提示大家,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不仅会造成家庭财产损失,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未来,马上消费金融将继续向未成年人及家长普及反诈知识,帮助孩子们构建反诈防护网,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安全的金融环境。
案例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