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中央经济专委会副主任 彭建虎
我们正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时代。过去数年,无论是宏观的国际格局、科技浪潮,还是微观的行业生态、个人心境,都在经历着剧烈而深刻的重塑。
许多人因此感到焦虑与迷茫:为何昨日的共识今日便成争议?为何驾轻就熟的路径,转眼就布满了未知的岔口?这种普遍的不安,源于对变化本质的困惑。
然而,变化并非失序,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规律。中国古人称之为“道”,讲求“唯变所适”;西方哲学则归纳为“辩证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者虽源流不同,却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智慧:唯有理解变化,方能驾驭未来。认识世界的一体两面、洞悉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正是辩证思维的精髓,也是我们于变局中寻找确定性的根本方法。
世界的本质,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不是单向度的存在,而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展现其丰富性与复杂性。正如老子所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利与弊、优与劣、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例如,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沟通效率与生活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隐私泄露乃至社会撕裂的新挑战。便利与风险,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而是在技术这同一母体中相生相伴的矛盾。同样,一项在特定时期维系社会秩序的规则,若固步自封,则可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这种对立统一的视角,要求我们超越非黑即白的线性思维。历史的长河中,人物的评价往往因时而异。一位在旧时代被视为“破坏者”的改革家,可能在后世被尊为开启新篇的“英雄”。其行为本身未变,但时代这块幕布更换了颜色,评价体系随之迁移。这并非简单的“翻案”,而是提醒我们,任何判断都离不开“因时因地”的坐标系。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是避免陷入教条主义与绝对论的第一步。
如果说对立统一揭示了事物的静态结构,那么永恒的变化则揭示了其动态的生命脉搏。 宇宙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自然界以最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这一法则:春夏秋冬,四季轮替;日升月落,昼夜往复;阳长阴消,循环不息。这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动态平衡中实现能量的流转与生命的赓续。
人类社会的发展亦是如此。纵观历史,王朝的兴衰更迭、文明的盛极而衰,无不遵循着某种周期性的节奏。每一次的“衰”与“替”,都孕育着“兴”与“盛”的种子。这雄辩地证明,没有永远的停滞,更没有一劳永逸的巅峰。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人生的起伏同样是常态。顺境与逆境,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不同航段。真正的智慧,不是祈求一帆风顺,而是在波峰时保持清醒,在浪谷中积蓄力量,学会在流动中驾驭自己的航船。我们常常追求的“稳定”与“不变”,本质上只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短暂平衡态。一旦内外条件改变,旧的平衡便会被打破,事物将朝着新的平衡态演进。
所谓“道”,正是对这种贯穿万物的、动态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规律的深刻洞察。 它不是悬浮于空中的玄学清谈,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实践哲学。东方的《易经》以“变易、不易、简易”三原则阐述变化,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西方的辩证法则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描述事物的前进路径。
尽管表述各异,但东西方智慧的内核高度一致:世界在矛盾中运动,在对立中发展,在变化中实现新生。 这种思维不仅是一种哲学观念,更是一种强大的逻辑工具。它能帮助我们穿透现象的迷雾,辨析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从而在纷繁万象中保持一份澄明与清醒。
历史与现实,是“道”与辩证法最生动的注脚。任何制度与规则,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当我们审视当下的经济政策、社会治理或企业管理时,必须认识到其在某个阶段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固化并带来的新问题。
唯有具备这种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才能推动改革走向深入,避免陷入“路径依赖”的泥沼。对于个人而言,这意味着要敢于接受不确定性,将每一次危机视为转型的契机。没有注定的失败者,只有拒绝变化的人;没有永远的成功者,只有无法顺应规律的组织。
归根结底,以道观变,就是要将变化视为世界的本来面目。 变化不是威胁,而是宇宙的呼吸;矛盾不是障碍,而是发展的阶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一点,便能在风云变幻中保持内心的定力,在众说纷纭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未来,由无数个变化连接而成。理解变化的智慧,正是“道”与辩证法在今天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拥抱变化,便是与道同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