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彰显新时代上海静安区民营企业风采,讲述创新创业发展历程,8月24日,由静安区委统战部与上海新闻广播电台联合打造的 “统战源(网络)电台直播间” ,特别推出《创新创业之路》系列访谈节目,邀请杰出创业者、专家学者及相关管理服务方,讲述扎根静安、拼搏奋斗的创新创业故事。
时链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闫磊受邀参与节目访谈,围绕区块链技术浪潮下的双碳产业机遇,分享时链科技依托静安资源,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实现成长跃迁的实践路径。
前瞻布局:抢占零碳数智化行业先机
“2016年创业之初,我们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聚焦用能端的节能降碳。”闫磊回忆道。彼时国家尚未明确提出“双碳”战略,但他已敏锐察觉到能源产业链中存在的结构性机会:“发电端和电网端主要由国家和央企主导,而用户端的节能服务长期被忽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用能侧的精细化管控仍有巨大空间。”
基于这一判断,时链科技自创立起便聚焦用能端数智化节能,以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技术为核心,为建筑、园区等场景提供“无人驾驶”式的智控节能解决方案,构建起“数据采集-算法优化-智能调控”能源闭环服务体系。通过实时采集用能数据,并结合天气预测、建筑使用行为等多维变量进行AI 算法动态优化,既避免了人工调控的主观性和滞后性,更实现了能源供需的精准匹配,显著提升整体能效水平。
这一前瞻性布局,在“双碳”战略全面落地后迅速转化为市场优势。技术价值加速释放,客户合作需求激增,业务快速拓展至全国。“政策的具体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让更多客户开始主动寻求合作。”闫磊表示。
技术破壁:“AI+区块链”让能碳数据“可信可认”
“算法才是核心竞争力。”闫磊强调,“设备会老化,但算法能持续优化系统,使其长期保持高效运行。” 这一理念已在多个标杆项目中验证成效:中港汇·黄浦大厦通过AI智控优化空调系统运行,节能率近34%;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综合能源托管项目,预计每年降低15%-20%能源消耗,年节省能源支出近300万元,减少碳排放约1160吨。
节能之后,如何让减碳成果获得广泛认可?这是行业长期面临的“信任难题”——不同主体采用差异化的碳减排计算方式,数据孤岛现象严重,认证流程冗长且标准不统一。
时链科技的破题之道,是将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入能碳管理流程。打造“建筑能碳链平台”,在AI算法实现节能的基础上,将能源与碳数据实时上链,依托智能合约与国家认证的碳核算方法,实现全过程可追溯、不可篡改、权威存证。
“过去企业说自己减排100吨,用户可能只认可80吨,争议不断。现在基于同一套算法、同一套链上数据,结果公认。”闫磊解释道。
这一创新实践离不开静安区的鼎力支持。在政府牵头协调下,多方数据正加速打通,为碳资产的确权和流通奠定了坚实基础。区块链作为“信任底座”,不仅解决了认证难题,更为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打开了新的空间,让减碳价值真正实现数字化、资产化。
扎根静安:政策、场景与生态协同赋能企业发展
2024年,时链科技整体迁入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数通链谷”。闫磊坦言:“选择静安,是因为这里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方向与我们‘区块链+双碳’的发展路径高度契合。”园区对科技企业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支持,让企业得以专注于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
市北高新园区主动扮演“创新试验田”的角色,开放“数通链谷”作为试点场景,支持 “区块链+能碳管理”项目落地。从用能数据采集、算法模型调试到区块链上链验证,技术团队无需跨区域奔波,在院区内即可完成服务闭环,实现快速迭代与优化。
“迁入后,产业补贴快速兑现;遇到跨部门协同问题,园区还主动搭建沟通桥梁。” 闫磊补充道,更难得的是"上下楼即上下游"的生态集聚效应——区块链基础设施、能源服务商、用能企业在园区高度集中,企业"上楼开会、下楼沟通",“不出园区就能对接资源、解决问题,效率非常高”。
未来可期:锚定上市目标,共拓零碳未来
成立9年以来,时链科技深耕智慧能源服务领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构建“软件-硬件-算法”全栈技术闭环体系,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迅速成长为零碳数智化领军企业。截至目前,时链科技已为全国超过300个项目提供服务,覆盖面积超 3000 万平方米,在医疗、商业、办公等场景打造众多标杆案例。这一系列成就,既源于企业持续创新的技术积累,也得益于优质营商环境的精准赋能。
随着技术实力与市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时链科技的发展蓝图愈发清晰。“公司计划在未来三至五年推进上市进程,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区块链+双碳’技术影响力。”闫磊透露,企业的长远目标是让零碳数智化技术覆盖更广泛的用能场景,不仅为客户降本增效,更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技支撑。
从2016年的前瞻布局,到如今成为行业引领者,时链科技始终以创新为引擎、技术为基石,在智慧能源服务领域坚定前行。未来,时链科技将持续深化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的协同应用,推动节能减碳成果的可信化、资产化,携手产业链生态伙伴实现规模化落地,为中国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注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