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北斗伏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伏羲)签署战略合作,双方将整合北斗空间数字化技术与国家级应急救护体系,构建低空智能应急救护网络,推动我国院前急救能力跨越式升级。双方合作直接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对普及公众急救技能的迫切需求,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黄金4分钟"救援窗口,创新性推出"无人机AED设备追人"院前急救模式。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北斗伏羲首席科学家程承旗教授、北斗伏羲战略委员会执行主席苏丽刚等出席本次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现场(图)
作为国家空域网格图标准制定者,北斗伏羲自主研发的北斗网格码技术是多场景通用的技术支撑底座,此次将其应用于城市急救领域,为无人机搭建亚米级精度的"低空数字航道",实时破解复杂城市场景下的空域合规审批与航线规划难题,这是该技术在生命救援、院前急救场景的精准落地,进一步拓展了技术的服务边界。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则依托多年以来积淀的AED布设管理经验,与北斗伏羲共同推动低空无人机+AED应急救护服务建设,重点在路况复杂郊野景区、人口密集社区等场景实施探索。
科技赋能公益创新。此项合作是智能化低空递送技术在应急救护与救援领域的创新探索——将传统“人等设备”升级为低空智能救援网络引导下的无人化递送服务,该项目的实施将为院前应急救护解决空间限制做出新探索。该项合作计划于2026年在云南、海南等省开展试点运行,2027年起扩展至全国更多省市。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贝晓超、北斗伏羲战略委员会执行主席苏丽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图)
签约仪式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团队表示,该项目绝非简单的设备升级,而是人道救援技术体系的基因重构。北斗伏羲技术团队指出,无人机在超低空域楼宇间隙的安全穿梭与精细导航能力已在政务飞行等场景成功应用,此次该网络的核心突破是将这一先进技术与 AED 投送、红十字应急救护体系深度融合,为城市生命救援提供了高效精准的空中解决方案,也为数字技术赋能应急救护树立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