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利率下行和经济博弈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如何做好资产配置“必答题”?权益市场和债券市场将如何演绎?投资者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围绕这些焦点问题,8月6日,以“炬火盛夏 长盛之策”为主题的长盛基金2025年中期投资策略会圆满举办。此次策略会邀请长盛基金投研团队多位成员,从权益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海外市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度研判和解析,为投资者谋篇布局指点迷津。
前瞻透视 智谋投资先机
在开场的“长盛之策 智谋先机”环节,长盛基金副总经理、长盛同盛成长基金经理郭堃,针对投资者倍加关注的权益领域投资机会,进行了深度解析。郭堃分析指出,中期产业视角维持更看好AI应用、创新药的观点;长期产业视角关注核聚变;短期关注反内卷政策是否能带来补库需求。
其中AI应用从今年开始,是未来2-3年维度最确定的产业趋势之一。今年仍属于产业培育和导入期,短期行情需要高风险偏好作支撑,中长期确定性将逐步提高。而对于热度高企的创新药板块,郭堃坦言,这也是今年基本面和股价表现最为匹配的强势板块之一。回顾近几年,我国创新药企 license out交易数量快速增长,上市biotech正加速进入收获期,无论是国内获批还是海外BD,研发实力被全球认可。谈及投资者担忧的创新药行情后续能否可持续,郭堃认为,今年以来尽管积累了较大涨幅,但还谈不上估值泡沫化,且基本面更为强劲。
长盛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长盛盛裕基金经理王贵君,也带来了《2025下半年债市展望》的专题演讲。放眼基本面,王贵君认为,下半年经济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一定挑战。地产、投资为代表的内需有待改善,出口可能有一定韧性,需关注贸易谈判重要节点与进展。聚焦政策面,7月政治局会议延续“稳中求进”总基调,总量强刺激出台概率不高。关注“反内卷”政策细节落地。从资金面看,王贵君预计流动性维持平稳态势,防资金空转诉求下,资金利率或仍在OMO政策利率上方,需要关注央行买债行为。而从供需和配置力量看,王贵君指出,虽然近期股市表现较强,在债市收益率低位的情况下债券投资赚钱效应相对削弱,但优质资产或仍然处于稀缺状态,不过仍有买入力量支撑;需警惕交易拥挤带来的波动。
总体而言,王贵君认为,后续债市或延续震荡格局,若无降准降息等利多催化,则收益率进一步下行空间有限,需警惕反内卷政策、风险偏好回升带来的扰动,关注央行重启国债买入、贸易谈判进展。
针对2025下半年权益市场投资策略,长盛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长盛同益成长基金经理张谊然,以“筑基行稳 积蓄力量”为主题为投资者进行了详细解读。在张谊然看来,宏观经济GDP增速预计维持在5%左右区间窄幅波动,三季度或是阶段性压力的验证窗口,需要观察抢出口的滞后影响、地产边际走弱、消费补贴基数效性消退等;政策层面,若三季度经济有所走弱,四季度或存在政策进一步加码的可能性;从基本面的角度看,张谊然认为,二、三季度企业盈利仍将有所承压,但考虑企业缩减开支、减值因素以及供给端持续收缩,四季度企业盈利或有一定幅度改善;2026年整体企业盈利有望温和复苏。
展望未来资本市场走势,张谊然分析道,受流动性与政策支持,市场风险偏好或仍相对维持在高位,但缺乏产业趋势的环境下,更多呈现交替轮动的格局。具体到投资机会上,她认为,AI、机器人、创新药、可控核聚变、固态电池等领域存在着从0-1的进展,但尚未形成从1-10的明确产业方向,从估值的角度看,也处在中高水平,更多随着事件性与拥挤度呈现轮动;从资金的角度看,未来银行存款重定价比例进一步提升,股息率相比国债收益率(理财收益率)有性价比,红利方向或仍具有配置价值;而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的反内卷政策站位较高,但制造业去产能效果落地有待跟踪。中期维度看,若供需格局出现改善,有利于PPI回升与企业盈利的修复,反内卷或值得关注。
权益亮剑 共议进攻之策
回顾今年来股市持续震荡上行,沪指迭创新高,投资情绪持续升温。在进击的权益投资方向,此次策略会也特别设置了“长锋利刃 进攻法则”环节。
谈及海外投资策略,长盛基金量化投资部投资经理华玲结合今年来全球大类资产的表现分析了全球投资的意义。在华玲看来,全球市场轮动没有常胜将军,通过多元化和全球市场组合有望提升长期投资收益表现。当前国际秩序进入动荡期,不确定性将是常态,但经济增长在持续不确定下尚具有韧性。全球性财政货币双宽松,其中美联储预计将开启降息,且大部分经济体都处于降息周期中。流动性的宽松,有利于权益为代表的风险资产。降息周期中,新兴市场,亚太(除日本)和美国大盘股通常表现最佳。从全球财政刺激力度排序上,美国>日本>欧元区,美国有望再次跑赢发达国家。美股无论从纵向历史和横向全球比较,估值都较高,但从增长和PB/ROE角度仍有性价比。
长盛基金首席投资官、长盛量化红利基金经理王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个角度予以了研判。王宁分析认为,宏观角度看,中国经济正从高增长阶段、高增长周期进入高质量阶段、高质量周期。着眼产融结合的角度,高增长经济对应的金融产品是相互嵌套的。高质量对应新的金融产品,新金融产品就是价值+红利,是产融之间的重新嵌套,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处于高质量经济增长阶段对应的金融产品重新嵌套的过程。放远至长周期,地缘政治背后体现的是全球产业链的产融重新嵌套,即产业和资本的重新嵌套,这个过程时间也会很长。细化到微观角度,目前A股处于低利率环境,在这种情况下,A股市场的底层是债性,大型机构会从债性、红利、价值角度出发重新构建基础配置。为此王宁认为在策略上需要以“红利为基 成长为矛”。
对近两年来持续高光的指数投资领域,长盛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助理、长盛中证A100指数基金经理陈亘斯从量化角度评估指数投资趋势,带来了“量化观指数大势”的演讲。结合利率水平的ERP指标看,陈亘斯指出,目前中大市值的宽基指数总体处于高性价比位置,小市值及成长类指数离中枢更接近,意味着后续行情更依赖于其成长性或成长预期。利率如果继续下行也会为其提供支持,反内卷的进一步生效可能会提升部分产业的成长性,但对于利率下行亦有影响。分析指数基金备受投资者青睐的缘由,陈亘斯表示,指数基金尤其是ETF基金总体呈现净流入且自身的场内交易逐年提高,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将ETF作为交易个股的替代来表达对板块或风格的观点,以规避严监管环境下的个股尾部风险。
长盛城镇化基金经理代毅,针对政策聚焦的新质生产力,建议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将力争通过行业聚焦把握好新质生产力投资机会。同时他进一步预计,未来科技成长或仍是主线,核心在于寻找到产业从1到10 的阶段,形成戴维斯双升。而科技成长股投资,长期看盈利能力,中期做景气轮动。代毅将科技(AI)硬件投资逻辑总结为“算力为基,终端致胜”,现在进入算力与终端应用齐头并进阶段。
关于今年来复苏回暖的医药板块,长盛医疗行业基金经理郝征带来“产业浪潮兴 行业曙光现”的专题分享。郝征认为2025年医药行业有两大主线:一是创新及产业链;二是国内医药基本面企稳。具体看来,中国医药出海交易进入爆发期。回顾2018年开始,伴随国内集采压力加大,中国药企加速向创新转型。国内创新药从研发、临床、审批,全方位加速追赶欧美领先企业。目前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药企的集中采购地。同时项目类型由早期的单一品种向ADC、双抗、多抗、技术平台等多领域,前沿技术拓展。同时国内医药领域重大政策陆续落地。从集采政策看,明确提出“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
短有所长 夯实底仓基石
最后,在“压舱石”的固收投资领域,长盛安鑫中短债基金经理张建亮相“藏锋入鞘 盛盾为盈”环节,分享了短债基金策略。张建介绍,作为居民理财和流动性管理的投资利器,一般而言,相较于中长期纯债,短债基金的久期更短,构建的投资组合利率敏感度更低,资本利得和资本亏损也更少,更适合来打理闲钱。不过面对低利率市场环境,短债类基金投资策略应适当优化,久期需适度抬升。
回顾自进入7月下旬,权益市场热度提升,“反内卷”预期下,PPI和CPI预期改善,权益资产关注度提升,对债市形成一定的扰动。张建分析指出,下半年稳增长政策诉求较强,通过促消费、稳投资扩大内需;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产业升级;同时,全面加强就业、养老等民生保障,并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政策立场,张建预计货币环境相对稳定,将为低利率债市稳定运行创造条件。整体看,他认为,7月下旬以来,债市面临一定扰动,但仍处于有利环境,债市大幅调整的风险不大,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仍有压缩空间,以票息为主的短债类基金仍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