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港股交互式人工智能赛道再度掀起巨浪:声通科技(02495.HK)盘中最大跌幅逾28%,市值一度跌至24.4亿港元,收盘回升至68.5港元——短短两月时间,其股价自5月中旬高点650港元重挫近九成。这一剧烈波动为市场投下一枚重磅“思考弹”,不仅引发投资圈广泛关注,更对“AI核心资产”估值逻辑和行业预期带来深刻启示。
与此同时,2025年6月底方才登陆港交所的云知声(09678.HK),以上市首日市值180亿港元一度风头无两,市值最高突破300亿港元。两家同属语音交互AI领域的明星企业,在最新业绩与资本市场中的表现有何异同?
一、业绩释放与发展动向:港股AI企业持续成长
就在股价剧烈波动的前一晚(7月9日),声通科技发布2025年中期盈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不少于5000万元,实现自上市以来又一次财务拐点。对比2024年同期亏损及调整后盈利4300万元,公司已顺利完成由“亏”转“盈”,展现了业务基本面的持续改善。
根据财报,声通科技2021至2024年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0.62亿元、0.72亿元、1.18亿元和1.51亿元,四年复合增长率达24%。主营业务订单和交付量逐年提升,加之“可赎回注资”财务结构的优化,企业盈利质量进一步提升。技术壁垒方面,公司作为港股唯一全栈自研AI语音交互解决方案供应商,凭借“Voicecomm Brain”等产品在智慧城市、金融、交通、政务、医疗等场景持续领跑,并获得多项市场认可。
与此同时,同行业内的云知声近年来同样保持了较快成长。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云知声营收由6.01亿元增长至9.39亿元,保持25%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行业业务拓展有一定成效。虽整体仍处于投入扩张期,净利润尚未实现正转,但在智能语音、认知智能、行业应用创新等方面持续加大研发和市场覆盖,业务场景涵盖政务、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展现了稳步扩张的成长趋势。
整体来看,声通科技和云知声作为交互式AI领域的两家港股代表性企业,均在主营业务扩展与技术创新上保持着较强的动力。尽管两者盈利表现存在差异,但在市场和行业应用层面均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动能。
二、解禁潮引发波动,短期压力难掩长期价值
尽管基本面向好,声通科技仍在7月10日迎来上市一周年及核心股东解禁日。与多数成长型港股科技股类似,去年上市后的较小流通盘在解禁潮面前显得孱弱,大批股份流入二级市场,短线资金避险情绪加重——这成为本轮“闪崩”的核心触发因素。
数据显示,7月10日盘中股价最大跌幅逾28%,市值最低仅为24.4亿港元。经过震荡波动后,公司收盘价报68.5港元,虽较盘中低点有所回稳,但对应市值依然较2024年上市初期的30亿港元显著缩水。自5月中旬高点650港元起计算,声通科技两个月市值蒸发超八成,回撤幅度在同期港股科技股中名列前茅。
专业机构普遍认为,这类“解禁+低流通盘”组合的高Beta波动并不反映公司长期基本面。参照国内外AI龙头企业发展路径,随着持股结构逐步稳定、短期情绪出清及盈利能力持续验证,估值波动有望逐步收敛,企业成长故事也将重新获得认同。所以,短线巨震实为成长性科创企业常态,“情绪短板”终究会让位于“业绩长板”。
三、基本面对比:盈利价值 VS 估值溢价
与声通科技同期,云知声于2025年6月30日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股价报255港元,突破发行价205港元,市值高达300亿港元。云知声以语音交互、认知智能为核心业务,与声通科技基本面高度相似,但两家公司在盈利能力与估值表现上形成鲜明对照。
1. 收入体量:不相上下
声通科技2021-2024年营收由4.6亿增至9.4亿元;
云知声同期营收由6.01亿元增至9.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5%。
2. 盈利能力:声通科技领先
声通科技近四年经调整后净利润由0.62亿增至1.51亿元,且2025年中期净利润科目扭亏为盈;
云知声同期三年净亏损分别为3.75亿元、3.76亿元和4.54亿元,经调整后净亏仍逾1亿元,尚处于规模扩张投入期。
3. 市场估值:云知声高溢价
截至2025年7月14日上午10点,云知声每股价格约410港元,总市值接近300亿港元。同期,声通科技每股价格约68港元,总市值约24亿港元。两家公司市值存在较大差距,体现出市场对于同类AI企业的预期与估值存在一定分化。
4. 技术生态与产品应用
两家公司均在AI语音、NLP、多模态交互与智慧场景落地等领域持续突破。声通科技凭借“Voicecomm Brain”及诸多垂直行业方案,在智能城市管理、自动驾驶、新能源充电、智慧医疗等赛道具备丰富标杆案例。云知声则以科创型AGI技术为依托,布局智能政务、智慧医疗、车载语音交互等场景但仍处投入上升期。
四、AI产业格局:技术落地价值加速兑现
当前中国AI解决方案市场持续扩容。据艾瑞咨询预测,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五年复合增速26.4%。历史经验表明,AI企业的估值最终由技术创新力、场景落地能力与持续盈利能力三者协同决定。
在此逻辑下,声通科技以扎实的自研平台与多元商业生态支撑收入及盈利扩张,云知声则凭借前瞻性研发和较高市场期待获得高估值溢价。未来,随着人工智能“降本增效”效应不断显现,相关企业的市值走势将高度依赖业绩兑现与商业模式进阶。
两家公司均为语音交互式AI领域头部企业,技术积累深厚,商业模式各具特色。声通科技盈利能力优于云知声,但市值曾遭遇解禁冲击大幅下挫。整体看,A股及港股科技企业面临业绩兑现、流通性调整、行业洗牌多重考验。投资者需理性看待短期波动,结合企业公告、市场数据及长期产业趋势作出独立判断。
人工智能“产业大周期”正加速重塑中国资本市场格局。声通科技、云知声等AI硬科技企业的波动或许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折射的是市场对AI“长期价值”与“短期情绪”的博弈。唯有穿越解禁、情绪、周期,切实证明“业绩含金量”,AI明星企业才能最终走向价值回归的正循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