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普洱》杂志创刊200期媒体茶话会在昆明国茶港举行。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秘书长、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中心蓝增全教授、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沈晓进、白族文化学者王明达,以及《普洱》杂志创刊人王洪波、社长罗洪波等嘉宾齐聚,共话普洱茶文化传承与发展。
本次茶话会以“一本杂志的200 期”为主题,聚焦普洱茶从“原产地失语”到确立“世界茶文明源头”的文化跨越。罗洪波社长回溯创刊初心时感慨:“2006 年播下的一粒茶籽,至今已然参天而立。”19 年来,杂志始终关注产业与民生,从重塑普洱茶价值到确立原产地话语权,成为行业风向标。
创刊人王洪波围绕 “澜沧江:世界茶文明的源头” 展开阐述,指出杂志已从“文化传播者”升级为“文明阐释者”,将云南从茶文化地理单元升格为文明研究样本。200 期杂志如同澜沧江水,承载着云南茶的故事,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共生共荣。
现场,媒体就普洱茶话语权、纸媒突围等话题提问,嘉宾们逐一回应。蓝增全、沈晓进等专家分享了第 200 期杂志内容,该期由专家监制,以六万余言论证“澜沧江为世界茶文明源头”,涵盖古茶树资源、民族茶俗等多维度内容。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成为这一论断的鲜活例证。
《普洱》杂志 19 年来积累的数千篇原创文章与茶山采访,已构建成云南茶“当代史”。普洱市委、市政府始终支持杂志发展,将其打造成茶文化输出重要平台。来自广东、江西的读者通过线上连线,分享了与杂志的深厚情谊。
此次盛会吸引云南日报等数十家媒体及茶界学者参与。展望未来,《普洱》杂志将继续书写普洱茶文化,让澜沧江畔的文明回响传向更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