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涪陵区坚定不移以“科创+产业”为导向,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抢抓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深刻把握创新制胜工作导向,高水平构建“1+2+3”产业科创体系。在7月22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大会上,涪陵区荣获2023高质量发展十佳县(市、区)称号。
涪陵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钟涛在大会上说,涪陵不光有榨菜,更有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正在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2022年,涪陵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稳居全市第一方阵,位列主城新区第2位,并在全市率先推动全域科技创新。
一是实施创新平台打造行动,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力。升级建设涪陵高新区,成为全市工业产值超千亿的8大园区之一,加速建设青山、赣锋、吉利共计72GWh动力电池项目,正以动力电池、轻量化部件为特色建设市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提质建设白涛新材料科技城,成功创建高性能塑料及树脂制造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火炬聚氨酯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际尼龙城。乘势建设慧谷湖科创小镇,引进中科大量子信息、北京理工先进材料、香港科大智能建造、华峰新材料、卡涞科技先进复合材料科创中心等高端科创研究院15个。
二是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行动,提升技术创新引领力。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科创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倍增计划。11家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制造业100强企业在涪陵设立子公司;引育重庆华峰、万凯新材料等百亿级企业6家;拥有双百企业34家、领军和链主企业10家,数量均居全市区县第1;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单项冠军产品2个,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企业201家、科技型企业1703家。实施企业研发创新倍增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华峰攻克己二腈“卡脖子”技术、研发2款国产替代催化剂,榨菜集团研发轻盐和休闲榨菜新品,国药太极协同创新推动新药创制和二次开发。促进研发成果转化,理工清科建成全球领先晶态多孔聚合物(MOFs)产线,在9个领域取得产业化突破,培育4家公司;中石化BOG尾气提氦项目在涪投产、产能占国产氦气20%;化工、能源行业科技竞争力均居全市区县第1。加快数转智改步伐,建成智能工厂18个、数字化车间62个、总量居全市区县前列,入选全市十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6家、占全市15%,建设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二级节点,华峰化工获评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太极制药厂入选全市灯塔工厂种子企业,万凯5G全连接工厂建设项目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
三是实施创新生态构建行动,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力。健全工作体系。组建产业科创领导小组,设立8个产业科创基地建设专项工作组,分类推进37个重点研发机构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实施“创新活力激发”“高价值专利培育”“科技金融生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增效”五类计划共18条扶持政策,出台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22条政策措施,建立2000万元创业种子投资基金和1亿元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基金,科技金融规模达6亿元,累计投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3.68亿元。完善人才体系。制定人才政策“一规划七工程”,定向招引科技研发型、经营管理型、技术革新型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2022年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44名、创新团队13个,构建形成“1+2+3”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打造“智汇涪州”双创品牌,建立人才订单式培养、“师带徒”培养机制,“以师带徒”经验入选2021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优秀奖。优化服务体系。擦亮“服(涪)到位、零(陵)距离”营商环境品牌,建立区领导定点联系重点企业、科创专员全程服务企业工作机制,搭建“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助企服务平台,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涪陵”、百名科技专家“进园入企”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