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碳壁垒升级与国内绿色转型的双重挑战与机遇,近日,中国碳足迹碳标签评价信息服务平台与碳标签产业创新联盟正式启动“碳标签评价授权服务机构”与“绿色贸易与供应链低碳服务商”双征集计划,以“产品+体系”协同推进,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碳标签服务生态。
精准对标:碳标签成为产品“绿色护照”
在江西寻乌,黄金百香果、赣南脐橙、寻乌蜜桔三大水果依托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评价,落地“从种子到餐桌”全生命周期的中国农产品碳标签3.0体系,成为该体系在生鲜农产品领域的首批应用案例。
玉门油田的原油与天然气产品获得碳标签评价,通过甲烷逸散实时监测与工艺优化,将碳管理延伸至全产业链,推动上下游协同降碳。同时,该油田引导关键供应商参与碳数据管理,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强化了石油行业“产品—工厂—供应链”三级低碳机制,助力行业整体绿色转型。
鲁花集团三款食用油获评碳标签二级星标——国内农产品当前最高等级,在部队、学校、央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等招标采购中凭借显著低碳优势成功中标,印证了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全国范围看,贴有“碳标签”的农产品正逐步显现市场竞争优势。以成都蒲江为例,爱媛橙获评全国首个橙类产品“碳标签”后,已有400吨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进入东南亚市场,溢价达30%。贴上“碳标签”的“碳中和”雀舌茶叶,价格较传统茶叶上涨至少40%。
“碳标签不仅是环保成绩单,更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一位行业专家指出,“它让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备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体系贯通:构建跨行业低碳基础设施
在横向协同层面,碳标签正从单点产品迈向系统布局。
电力电器行业率先探索。浙江省乐清市开展的电力电器碳标签试点,组织50余家重点企业、对100项产品实施碳足迹评价,为行业碳足迹核查与碳标签评价提供了规范化指导,逐步构建“企业碳排放核查—碳标签认证—碳链管理—减碳增效—产业升级”的管理闭环。
标准体系同步完善。平台升级后,将为企业和服务机构提供更全面的碳管理支持,助力供应链绿色转型。在今年9月举办的2025北京绿色发展论坛上,碳标签3.0体系正式发布,中国碳足迹碳标签评价信息服务平台2.0同步升级上线,《零碳餐饮供应链规范》等9项团体标准集中发布,覆盖餐饮、铸造、农业等多个领域,为产业链协同减排提供技术依据。
“单一产品碳足迹是‘点’,行业标准是‘线’,绿色供应链是‘网’,”平台负责人表示,“我们正致力于构建一个纵横贯通的低碳产业生态。”
服务平台:打造评价与服务双支柱
中国碳足迹碳标签评价信息服务平台作为核心技术载体,通过规范评价流程、建立透明数据库,保障碳标签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可比性和公信力。
本次征集的两类服务机构分工明确:
碳标签评价授权服务机构纵向深入产品层面,开展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如玉门油田的评价工作由中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承担,实现“一物一足迹”的精细化管理。
绿色贸易与供应链低碳服务商则横向打通产业链,提供绿色贸易合规、低碳采购与供应链碳管理服务。例如,建材碳标签平台整合多家服务机构,构建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应对变局:国内外绿色规则加速落地
国际层面,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进入实施关键阶段,2026年将全面推行。国内政策也密集出台,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规则,福建、江苏、上海等多地将碳标签纳入绿色采购加分项。
“未来,没有碳标签的产品可能难以进入招标名单,也难以走出国门,”一位参与征集的企业代表坦言,“提前布局,就是抢占发展先机。”
从一瓶油、一台电视到一栋建筑、一条产业链,碳标签正在将原本分散的低碳实践连接成网。当产品的“绿色密码”与行业的“低碳规则”相互融合,中国制造的竞争格局也将迎来深刻重塑。
文/蒋晓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