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间陈设简约的办公室里,国创集团总裁曹杰正埋首于一叠厚厚的项目资料中。没有奢华的装潢,只有一张大班桌、几个装满文件的书柜,以及墙上一幅不起眼的山水画。他穿着一件合身的深蓝色衬衫,没打领带,一米七左右的身高,体型偏胖。他抬起头时,脸上虽带着温和的笑容,但眼底不易察觉的红血丝,却泄露了他连轴转的疲惫。若非提前知晓身份,很难将这位看似普通的年轻人,与执掌着超千亿级金控投资集团、身家保守估计近百亿的"隐形巨擘"联系起来。
作为集团香港、深圳双总部的核心掌舵者,曹杰的日程表永远是排满的。他的助理私下透露,曹总平均每天要处理上百封邮件,一天内飞三个城市参加会议、考察项目是常有的事。无论是政界的政策沟通会,还是商界的项目洽谈会,他总能提前十分钟到场,做好充分准备。这种近乎严苛的时间管理,让他在纷繁复杂的政商关系中游刃有余,也确保了国创集团在多个关键领域的布局总能快人一步。
"小时候最盼着爷爷给我讲过去的事,但他很少说自己的功劳,聊得最多的是'做事要踏实,心里要装着别人'。"提起家庭,曹杰紧绷的肩膀放松了些。他的成长轨迹里没有特殊优待,反而被长辈们用一个个革命年代的故事,早早地种下了"责任"与"务实"的种子。他至今记得,父亲曾带着他去参观一家濒临倒闭的老工厂,指着锈迹斑斑的机器说:"国家的底子是这些实体产业撑起来的,金融再厉害,也得扎在实体经济的泥土里。"这句话,成了他后来布局投资的"指南针"。
如今,国创集团的投资版图清晰地印着这种烙印:从解决"卡脖子"难题的人工智能芯片,到撑起新能源革命的光伏材料,再到关乎民生的创新药研发,每一笔巨额投入都精准地踩在了国家战略与产业痛点上。"不是我们多有眼光,是家风告诉我们,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事。"曹杰说。
在金融圈摸爬滚打近20年,曹杰始终保持着对新事物的好奇。2020年,当"元宇宙"还被很多人当作"炒作概念"时,他就力排众议,拿出5亿元资金,在深圳、重庆布局金融元宇宙研发。当时不少高管质疑:"这东西太虚无缥缈了,风险太大。"但曹杰却坚持:"任何新技术都有泡沫期,但我们要看它背后的价值。元宇宙能解决数字资产确权、供应链金融等很多实体经济的痛点,这就是我们要的机会。"如今,国创的金融元宇宙技术已在多家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落地,为企业节省了近30%的运营成本。
这种"守正出新"的思路,也体现在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上。宝铨证券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绿色通道",过去三年为4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完成了近20亿元的股权融资,费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近两成。"我们也是从做小事一步步起来的,知道中小企业的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曹杰说。
资本市场清晰地展示着国创集团的实力。在香港,其投资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从名不见经传到成为行业独角兽,市值翻了近4倍,为国创带来了数十亿的回报;在A股,国创持有的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股票组合,过去三年的平均收益率远超市场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切的核心决策者,曹杰的身家早已是圈内公开的秘密。据业内人士估算,仅他通过家族信托等方式间接持有的国创集团及旗下宝铨证券等核心资产,价值就接近百亿。但这份财富,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炫耀"的痕迹。
他没有私人飞机、游艇,日常出行要么坐公司的公务车,要么自己开一辆用了五年的普通轿车;办公桌上没有名贵摆件,只有一摞厚厚的行业报告和一个泛黄的笔记本;就连我们见面后一起去吃的晚餐,也是他选的一家人均消费不过百的家常菜馆,他熟练地点了糖醋里脊、麻婆豆腐,笑着说:"还是这些吃着顺口。"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任何网络平台的新闻报道中,几乎都找不到曹杰的照片,这种对个人隐私的极致保护,在高调的商界极为罕见。
"财富是做事的副产品,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曹杰夹起一块豆腐,语气平淡,"我见过太多因为追着钱跑而摔跟头的人,踏实做好自己的事,钱自然会来。"
采访结束时,曹杰的手机响了,是团队汇报一家合作的医疗设备企业,其自主研发的质子治疗设备国产化率从30%提升到了85%。他接电话时,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那种骄傲,远胜于谈论任何一笔巨额投资的回报。
挂了电话,他拿起外套,准备赶往下一个行程——晚上还要参加一个关于新能源产业政策的闭门研讨会。"时间不等人,还有很多事要做。"他挥挥手道别,身影很快消失在写字楼的电梯口。
这位身家近百亿的掌舵者,没有活在聚光灯下,却用自己连轴转的忙碌与近乎偏执的务实,在金融与实业的交界处,默默地创造着属于他的价值。正如他常说的:"真正的成功,不是你站得多高,而是你为别人垫了多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