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开始,香港保险“限高令”正式落地,严格规定储蓄分红险长期预期IRR不超过6.5%。不少内地客户专门抢在6月底赴港签单,生怕错过“发财窗口期”。其实,如果详细了解过香港保险和大陆保险有什么区别,并不需要担心“限高令”影响,毕竟它恰好体现了港险市场对监管层面的重视。下面就从资深港险保司万通保险的专业视角出发,为大家精准拆解两者在条款设计、保障覆盖范畴、监管框架、资产配置倾向等不同方面的差异。
香港保险和大陆保险有什么区别?万通保险为您解析两地保险的关键差异
一、产品设计:全球配置能力决定增长空间
对高净值客户而言,保险不只是保障工具,更是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通道。香港保险的产品普遍支持美元、港币、人民币等多币种切换,其中万通保险更支持多达10种货币互转,在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这一灵活性,为有海外教育、移民、环球旅居、汇率对冲等多元需求的客户提供了极大便利。早在多年前万通保险便推出支持多币种转换与全球资金调度的储蓄产品,服务大量有跨境需求的客户。相比之下,内地保险虽不断创新产品结构,但整体依然以人民币计价、国内需求为核心,更适用于聚焦养老、重疾等刚需保障的家庭阶段。
二、保障范围:从区域限制到全球直付
在保障范围上,万通保险等港险产品具备明显国际医疗优势——不仅覆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端医院,部分计划还能提供海外医疗直付服务,无需客户垫资、报销。
相对而言,内地保险仍以“区域覆盖”为设计基础,保障条款多依赖本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体系,若在港澳或海外发生医疗需求,理赔流程复杂,甚至不受保障。
三、核保逻辑:保障广,披露严
核保流程上,港险普遍采用“无限告知”原则。很多客户初看“无限告知”觉得麻烦,但万通保险提醒:这是国际通行的健康告知制度,确保理赔无后患。客户如实告知,一旦保单签发,其保障确定性和理赔确定性远高于“有限问卷”模式。
相比之下,内地险采用“有限告知”,流程便捷,但模糊空间也大,一旦出险,常见争议反而集中在是否如实告知上。
香港保险和大陆保险有什么区别?资产配置、投资模式与跨境服务也各有千秋
面对全球利率波动、资产荒加剧的大环境,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直接决定了保单的长期表现。万通保险通过“1+N”全球配置策略构建稳健投资体系,由全球固收领域的佼佼者——霸菱(Barings)操盘:80%底层资产集中于投资级债券(97%以上为投资级),夯实保单的收益基础;除此之外,还布局稀缺私募、另类等非传统投资,增强长期红利弹性。
换句话说,即便演示收益受到“限高令”调整,客户依然可借助底层资产配置实现复利增长,而非单靠预期数字“博运气”。
相比之下,内地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仍以本地债券、政策导向资金池为主,虽然安全稳健,但在海外增值资产的参与度较低,难以充分捕捉全球周期中的结构性机会。
因此,“限高”只是技术层面的演示规范,并未触动港险本质——一个由全球资源、审慎监管和专业投资共同支撑的长期价值体系。对万通保险而言,港险真正的吸引力,从来不在于数字游戏,而是稳定、透明、灵活的资产增值逻辑。
凭借美国万通与霸菱构建的全球投资网络,万通保险不仅在香港,更在全球资本流动中精准布局,是值得信赖的长期财富合伙人。
香港保险和大陆保险有什么区别?在根植香港超过半个世纪的万通保险看来,港险市场的“竞争力”,并非纸面上的高收益演示,而是可全球配置、可跨境灵活调整、可多元保障的长期稳健能力。
例如本次“限高令”,只是调整了演示预期,并不影响港险在资产配置、保障结构与灵活应对上的根本优势,也不会削弱万通保险将投资力转化为保单回报的长期能力。
相较而言,内地保险公司在监管框架、服务生态、对本土家庭保障需求的深度响应方面具备强大优势,适合寻求本地稳健解决方案的客户。
两类市场各有特性,区别并非“孰优孰劣”,而是“适配不同”。投资者宜回归需求出发,厘清配置目标,再匹配相应策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