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70余人的中华文化促进会访日代表团,走在满眼绿荫的东京大学校园里,文促会主席、《今注本二十四史》出品人王石一派轻松自在,不禁对身边的同伴感慨:“真是暑夏里的一片清凉呀!不仅是气温和环境,更是各位的心情。我早就盼望中日两国学界朋友有朝一日能坐在一起就出版中的‘今注本’交换意见,而今总算实现了,岂不快哉!”
6月24日,一场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日中艺术与人文交流协会联合主办,以“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讨论在东京大学山上会馆举行。
出席讨论会的七位史学家分别是两国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翘楚。他们是北京大学教授杨海峥,讲题“中日《史记》研究的发展及相互影响——整理《史记会注考证》心得”;浙江大学教授王勇,讲题:“新东亚学视阈下的《后汉书》整理与研究”;四川大学教授周斌,讲题:《三国志》三个不同版本的校注;爱媛大学名誉教授藤田胜久,讲题:围绕日本和中国的《史记》文本;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小林春树,讲题“作为正史的《汉书》——从注释看《汉书》的特性”;早稻田大学教授渡边义浩,讲题《三国志》裴松之注与《后汉书》李贤注;学习院大学名誉教授鹤间和幸,讲题:从秦始皇本纪评度中华书局点校本、修订本及今注本《史记》。仅从这几位学者的名字和他们的讲题也可以想见这次讨论的学术深度和丰富性。整整一天的讲论中会场出奇的安静,正如这所安静的校园。有人会问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古代历史的意义何在?学者们表示,史学家们点灯熬油正是为了让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尽可能真实地了解历史,以便从古代走出来,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
在论坛休息和午饭时间,讲者与听者三三两两不停地交谈,似乎在定义什么是交流。
文促会主持编纂《今注本二十四史》,前后历时29年,300多位史学家不计报酬,呕心沥血,期间更有21位主编相继离世。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王石说,《今注本二十四》同样是一次绝唱,而且是一次气壮山河的合唱。
日中艺术与人文交流协会的会长张丽玲是一位在日本长期传播中华文化的电视制作人。她表示,在未来的时日,她会放下所有的事情,以全部精力推动中日文化交流。
近日,访日代表团还分别举行了两次以“中华香学与日本香道”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其中在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沉浸式香文化雅集,因向东京民众开放,使众多香道爱好者有机会身临其境感受“篆香”等制作演示。25日下午,中日两国香界知名学者聚会东京大学,共同回顾中国和日本历代香文化演变与发展,堪称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两国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