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播出的央视节目《拼搏在他乡》中,讲述了中国外运验箱员高永权的故事。在中国外运青年验箱员高永权的手里总是拿着一款“神器”——它所内置的AI新“技能”成功帮助他效率翻倍、告别加班,甚至还吸引了央视进行报道。究竟是什么“神器”能够发挥如此作用?让我们去小高所在的中国外运集装箱场站瞧瞧!
“集装箱医生”看诊,总共分几步?
身临场站,一排排集装箱正整装待发。作为物流运输的基本单元,集装箱如同供应链上的一个个“细胞”。它们常常需要在海上漂流十多天甚至几个月,传送着国内外客户的货品。破洞、形变、锈斑……集装箱遇到哪怕再微小的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吞吐量巨大的中国外运集装箱场站
因此,验箱员便成为物流链条中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每天的工作从凌晨5时走进场站那一刻就开始了。每天与这些硕大的集装箱打交道,先逐一查看集装箱里外12个面、8个角和24条边,用随身携带的小锤子敲打箱体的锈斑,排除锈蚀穿洞的风险。有问题的地方用粉笔标记出来、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再把需要整修的地方手写单据提供给修箱师傅。”小高说道。
整套流程下来像极了医生的“望闻问切”。“集装箱医生”小高所在的场站日吞吐量可达1000多标准箱,是厦门岛内集装箱堆放量最大的场站之一,而这只是中国外运数十个集装箱堆场中的一个。大量的集装箱支撑起密布如网的线路,我们手中漂洋过海的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寄到,其中就有无数个验箱员“小高”们的一份功劳和守护。
上了年纪的验箱员常说,这份工作看上去简单,但机械且重复,作业环境也比较艰苦,需要一股“认死理”的劲才能坚持下来。
验箱“功夫”新秘籍,人与AI双剑合璧
不过,“神器”的出现,改变了小高过去的作业模式——2018年开始,中国外运围绕验箱场景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并与腾讯合作AI验箱项目。这项应用革新让小高得以将过去随身携带的安全绳、锤子、粉笔等传统工具通通装进手机系统里,以手机为便携终端便可完成全套验箱流程,在专业性与安全性不减的前提下,功夫从“全身”凝聚到“指尖”。这波技术革新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手机APP上可自动形成单据
验箱员和AI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合作伙伴,验箱员可以通过应用AI技术改善自身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AI需要验箱员的专业经验,去读取学习各个场景的实际操作经验、不断校准技术本身,二者合璧后的“化学反应”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过去那一套“望闻问切”的繁琐流程,现在只需要交给激光扫描设备,它可以直接获取集装箱的外观、结构和纹理等维度的数据,并通过AI模型进行分析处理。验箱员只需用手机就能实时查看集装箱的箱号、形变、裂缝、破洞等缺陷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并及时将相关情况上传至下一环节。
验箱员的工作需要几班倒,白班最早凌晨就要上工,晚班最晚也要熬到后半夜。赶上繁忙期集装箱大量进场,常常还要加班到深夜。小高表示,现在引入了AI智能验箱技术,他们的工作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
装有激光验箱装置的岸桥
用小高的话说,以前需要人工钻进集装箱,仿佛“两个热源夹着一块肉,好像进了蒸笼。赶上下雨天,水笔都写不了单据。”现在,这个问题可以直接交给扫描技术处理。
“你要问我AI的背后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但我知道它就是我每天握在手里的东西,很实在、很好用。”
高永权教师父余志亮如何用手机完成验箱
作为一线的中流砥柱,小高在体验物流技术更新换代的同时,也参与着物流事业的代际传承,见证着中国外运的发展变迁。从使用师父余志亮过去发明的“验箱工具”,到徒弟教师父使用手机验箱App,无数像小高一样的中国外运人正积极学习、应用着创新技术,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安全的物流服务,为行业创造革新样本。
余志亮过去发明的验箱工具现在依然发挥着作用
当前,中国外运正在探索物流、仓储、资源管理等全业务链条的智慧化升级,在与行业内外伙伴开展合作、积极创新的同时,自主研发了一批数智化高科技应用,在“场景+科技”“客户+科技”的规模化应用上持续发力,有效推动行业提质增效。
正如像小高这样的一线工作者所坚信的,智慧物流的未来一定是更加便捷、专业、安全的未来,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无论技术如何变迁,不变的是总有一双双坚定的手去完成物流事业的接力。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央视系列节目《拼搏在他乡》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