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汽车正在瓢泼大雨中以60kmph的速度沿着弯道行驶,突然,另一辆汽车从对面急速驶来……
不要担心,这是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实验室里面正在发生的事情。为了验证即将发布新车型的自动驾驶功能,技术专家正在通过HiL仿真测试系统来测试各种突发情况下汽车的功能表现。
什么是HiL(Hardware-in-the-Loop,硬件在环测试系统)?
在汽车行业中,HiL硬件在环测试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模拟行驶车辆、路面、驾驶员操作、车辆故障等各种状态,为真实的ECU(控制器)提供虚拟的多种复杂工况环境,快速测试新车的各种功能。
回到开头提到的场景,想象一下,汽车制造商正在测试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或者碰撞避免系统,他们不能冒险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测试,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物质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而HiL测试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可控、可重复的环境。他们可以在模拟环境中模拟各种真实世界的情况,比如汽车在雨中高速行驶,或者突然有其他车辆出现。
伴随智能网联汽车及航空航天等其他电控产业的发展,HiL作为加速研发的利器,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备受资本市场关注,但其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厂商把控。近日,HiL领域龙头企业上海蔚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蔚赫”)正式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并成功收购博世/ETAS全球LABCAR HiL IP及技术,迈出了HiL行业国产替代的第一步。
01 HiL领域:智能网联带来数百亿新蓝海
虽然HiL仿真测试近几年才开始于国内进入公众视野,但在全球,这一领域的市场争夺战早已打响。实际上,HiL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当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欧美汽车行业和高端制造业开始采用HiL硬件在环技术辅助电控系统产品的研发。在那个时代,汽车行业的技术变化相对较小,因此,欧美国家HiL厂商在燃油车时代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但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智能网联汽车开始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软件功能变得越来越复杂,车型迭代速度也在加快。在这个背景下,HiL设备在电控系统研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HiL市场主要有两类玩家:
第一类:国际老牌厂商,如dSPACE、BOSCH/ETAS LABCAR、NI等。这些品牌均为欧美原厂,研发、生产也都在国外,尽管技术领先,但由于产品和技术的响应速度不够,很难跟上国内客户对技术超前和快速迭代的需求,加之价格和服务不够友好,因此国产替代趋势逐渐显现。
第二类:从国内贸易起家的一些代理集成贸易商,在“得代理权者得天下”的时代,伴随着产业风口快速成长起来。但近年来,由于产品定义权和定价权都在国外原厂手里,因此面对国内客户定制化要求和降本要求时较为被动。贸易厂商只能提供外围的产品应用服务,也很难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功能的改进。
更何况,如今HiL设备还需要整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国的实业发展提供支持。因此,行业内亟需既拥有核心技术,同时又能满足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国产厂商。
此时,蔚赫信息通过收购LABCAR,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02 收购LABCAR:中国制造商的弯道超车
和欧美国家对比,中国HiL行业发展时间短,目前正处在市场发展期。由于中国厂商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特别是面向应用的基础软件、硬件产品开发,面向行业应用的专业仿真产品开发方面等,都与国外厂商有差距,而国内公司进入行业晚,经营规模小,所以很多都是以代理与系统集成为主,自主知识产权含量不高。
面对先发制人的国外原厂,怎么样才能在现有条件下,真正实现产业链的国产替代?
蔚赫信息创始人辛志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收购国际知名品牌,同时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产业创新生态。
作为15年的“老汽车人”,LABCAR进入到了辛志鹏的视野中。LABCAR是博世/ETAS经营30年的品牌,在汽车HiL细分领域位于TOP2位置。其IP包含全球12个国家的注册商标,20多项国际专利等内容。
通过和博世长达一年半时间的沟通与洽谈,蔚赫依靠其对HiL的专业理解和自研经验获得了博世的认可,最终成功达成合作。
这是博世首次向中国转移研发类的IP和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平台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NEVC)在蔚赫收购LABCAR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平台的沟通、连接和桥梁作用。国创中心由科技部批复设立,是汽车行业首个国家级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创中心助力此次收购,与中国企业共同打造一个中外共建产业创新生态,成为赋能产业发展的典范。
借助于博世LABCAR品牌,蔚赫在工具链自主可控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也在HiL领域深挖了一道护城河:
首先,蔚赫作为中国汽车研发软件产业创新联盟理事单位,未来将会积极参与中国HiL标准的制定。
其次,作为国内首家拥有国际知名HiL品牌的公司,蔚赫将会通过共建工具链生态的方式,跟国内的主机厂、供应商、高校建立合作,培养客户使用习惯,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高端制造业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再次,拥有HiL核心知识产权,蔚赫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快速响应进行产品定制化开发与服务,而蔚赫HiL生产在中国,还可以实现快速交付。
最后,在渠道方面,蔚赫将采取直营、代理加盟、共建测试中心的多种方式与客户及合作伙伴展开合作,快速占领市场。
“早在收购之前,蔚赫就独创了‘一主三翼、四位一体’的业务模式,涉及‘软件+硬件+云平台+服务’,可以为客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而以LABCAR为基础,还可以衍生出很多仿真测控领域的产品,也会很好地带动蔚赫其他三块业务,产生广阔的边际效应,预计整个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人民币左右。”蔚赫信息创始人辛志鹏表示。
据了解,蔚赫开创性地提出“一主三翼、四位一体”综合业务模式,是蔚赫基于十多年的行业观察和理解,结合市场需求和蔚赫团队的竞争优势,而创造出来的业务模式。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首先是市场角度。该业务模式能够从客户的广度、深度、高度多维度覆盖客户需求,提高蔚赫给客户提供的价值。
其次是产品和技术角度。四块业务主要围绕智能网联汽车里面的三个关键技术方向——即EEA架构和车载网络通信技术(偏网络安全)、功能仿真测试技术(偏功能安全)和云平台大数据技术(偏信息化、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并辅之以专家资源库服务(既有普通的人才服务又有高端专家资源服务),因此,业务形态涵盖“软件+硬件+云平台+服务”。
“有了这三个技术方向的支撑,就意味着蔚赫的业务模式既能自成体系,也能兼容合作伙伴的产品,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需求。”辛志鹏说。
03 15年“汽车老兵”的修炼
收购LABCAR之后,蔚赫也顺利完成了近亿元Pre-A轮融资,这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
此轮投资方为轩元资本、龙鼎投资等,其中,轩元资本是深耕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业投资机构,可以帮助蔚赫对接主机厂和零部件客户;龙鼎投资是深耕“硬科技”,聚焦汽车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等科技领域的专业精品投资管理机构,曾获“年度最佳行业投资机构(汽车电子)”等多项荣誉,可以为蔚赫提供上游所必须的芯片和电子元器件资源。对投资人来说,看好的不仅仅是LABCAR HiL品牌,更重要的是,蔚赫在过去七年的积累能够和LABCAR产生强强联合的“化学效应”。
首先,订单产生将更快。全球领先的汽车制造商和Tier1供应商几乎都是LABCAR的忠实用户,成千上万台LABCAR已在客户应用中广泛运用。这些客户群体包括德国的宝马、奔驰、奥迪、大众、保时捷、博世;欧洲的PSA、雷诺、FIAT;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日本的本田、丰田、日产、电装、爱信;韩国的现代;以及中国的一汽、北汽、长城、上汽、吉利、东风、长安、广汽、蔚来、联电、博世、潍柴、宁德时代等一流客户。
“这些现有的LABCAR客户将成为蔚赫的首批用户群体。自蔚赫在中国正式宣布成功收购消息后,公司已经接到了大量中国优质LABCAR用户的咨询电话,许多订单正在洽谈中。”辛志鹏说。
其次,这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潜力。“虽然HiL的应用已经有30年的历史,但是目前国内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HiL品牌很少,基本都是进口国外的HiL产品,给客户提供代理或者系统集成服务。”轩元资本创始人王荣进表示,随着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的普及,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的兴起,中国将会逐步引领全球市场,除了汽车行业,在航空、航天、轨交、兵器、新能源、机器人、教育等行业都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而除了国内市场,蔚赫也正在筹建欧洲研发中心,这意味着更大的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上已经有很多的LABCAR用户,我们可以快速去接触,并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产品及服务,让国际客户享受到蔚赫其它业务板块的产品和服务。”辛志鹏说。
此外,蔚赫核心团队从事汽车电子行业超过15年,来自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哈尔滨理工、河海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人才,既有大型国内国际企业工作经验,又有创业经历。“创始人持续深耕汽车电子测试领域15年,是一个连续创业者。蔚赫的技术团队核心成员有着非常丰富的HiL开发和应用经验,为顺利承接LABCAR国际IP提供了有力支撑。”王荣进表示。
纵观蔚赫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辛志鹏从一名山东省沂蒙山区的农村孩子,通过高考考入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并一步步成长为汽车行业的领军人并非偶然。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被外界称为“中国汽车工业人才的摇篮”,今年5月10日,辛志鹏重回母校做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分享,在分享中,他表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自认为是属于第二种或者是第三种人。从混沌未开、山野小儿、立志求学,到成家立业、仗剑闯天涯,都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汽车行业技术大变革的机遇,我们更要乘势而上,努力拼搏,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大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者: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