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平安资管提出战略重组新方案,汇丰与大小股东又掀起了新一轮交锋。在此背景下,汇丰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季度总收入为202亿美元,同比增长63.93%,税前利润增加87亿美元至128.86亿美元。其中,亚洲业务表现依然抢眼。
尽管业绩在纸面上表现亮眼,但汇丰业务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隐忧。中国银河国际证券业务发展董事罗尚沛在接受香港媒体的采访时提及,汇丰一季度业绩存在一定“水份”,主要来自减值回拨。汇丰的税前利润129亿美元中,有21亿美元为回拨出售法国零售银行的减值,另有收购英国硅谷银行的15亿美元增益进账。考虑到收购行为相对仓促,未来存在些许不确定性。
这样的观点也印证了平安资管此前声明中的“担忧”。平安资管在针对汇丰问题的回应中指出,汇丰的业绩有所改善,主要得益于多个一次性项目和利率上升的推动,没有改变平安对其战略和基本面上的忧虑。在平安资管看来,为从根本上提升汇丰的市场竞争力,助其改善业绩、提升价值、把握亚洲机遇,汇丰有必要推动结构性的战略重组改革。
可以肯定的是,一季报的发布并没有缓和外界及股东对汇丰的争议。相反,随着相关讨论的持续发酵,汇丰在公司治理上所暴露问题令人担忧。
/ 01 /交锋背后,汇丰董事会亚洲话语权缺失
从去年4月开始,汇丰管理层与股东层面的交手已经长达一年之久。在这场漫长的争议背后,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不论是汇丰的大股东还是小股东,都只能通过公开声明和议案来表达观点,而不是通过董事会等传统渠道来讨论公司经营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或许能从汇丰的董事会成员中找到答案。从汇丰的董事会构成看,截至目前,汇丰董事会共有13位董事,其中3位执行董事,10位独立董事。这些董事大都是欧美大型金融机构从业者,其中段小缨虽为华裔,但其主要职业背景为美国通用电气高管。换句话说,目前汇丰董事会并没有代表香港乃至亚洲业务的代表。
业务层面却又是另一番光景。一直以来,汇丰的亚洲业务在整体业务中,占据绝对优势的重要利润引擎。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除税前利润175亿美元,其中137亿美元来自亚洲地区,占比78.3%,而同期欧洲地区则发生了4.15亿美元的亏损。今年一季度,汇丰亚洲业务延续了此前的优异表现。
正因为如此,市场此前对其董事会结构是否体现亚太代表性有过质疑。对此汇丰控股回复称,“董事会在考虑任命时非常重视多样性,我们也在不断寻求改进,包括在亚洲传统代表方面。”
汇丰控股表示,其目前董事会拥有良好的技能、经验和代表性,包括在亚洲拥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人以及亚裔成员。比如,杜嘉祺、祈耀年、鮑哲鈺等董事会成员曾在亚洲生活和工作过。
今年3月,73岁的印度人莫佩娜被引入汇丰董事会。公开资料显示,其曾出任摩根大通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主席。加入摩根大通前,其于2001至2007年间担任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联席常务董事,于2020年从摩根大通退休。尽管如此,但也有部分市场人士对莫佩娜被委任为汇丰董事表达了困惑,因其职业履历与汇丰主要利润来源(香港及大中华区域)不一致、年龄较高等,对其能否完成独董履职,平衡管理层决策存在疑问。
除了董事会话语权与业务利益分布不匹配外,汇丰董事会还存在着非执行董事占比过高、独立董事的职责缺失等问题。
一般来说,非执行董事往往可以起到对执行董事的监督和制衡作用,保证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一致性,也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但一旦非执行董事过多,可能也会导致管理层和董事会脱节,包括跨国公司的沟通成本协调成本比较高。
此外,汇丰独董在此次拆分冲突里的表现也令人失望。在汇丰的争议里,平安拆分的提议也得到了不少中小股东的支持。公开资料显示,不少中小股东自发成立了“汇丰小股东权益大联盟”,甚至有股东代表直接在社交网络上开设名为“分拆汇控关注组”的账号,要求汇丰分拆。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独立董事的价值不仅在于参与决策、监督制衡、专业咨询,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而面对大股东的诉求和广大中小股东的呼吁,汇丰的独立董事却没有在此次事件中有任何表态。这与设立独董的初衷相悖。可以说,在这场漫长的争议中,汇丰董事会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的职责缺失等问题被进一步放大。
/ 02 /理顺公司治理或为破局之道?
其实,汇丰在公司治理上暴露的问题并非全无解法。就拿汇丰董事会亚洲话语权缺失这事来说,选择更合适的人选进入董事会本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答案。外界就在质疑,尽管早在2017年就成为了汇丰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但平安一直未获得汇丰的董事会席位。汇丰高层曾以“可能会有利益冲突”的避嫌理由而公开拒绝平安进入董事会。
颇为打脸的是,一方面,2002年汇丰投资平安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曾派驻3名非执行董事进入平安董事会,最终以净赚约26亿美元的丰厚回报实现退出;另一方面,目前汇丰的独立董事大多有国际金融机构工作背景,其中Geraldine Buckingham曾长期担任汇丰大股东贝莱德亚太区主席兼负责人和董事长高级顾问,此时汇丰所谓避嫌的理由却又不存在了。
大股东没有董事会席位只能“隔空喊话”,中小股东的诉求不受正视却求助无门,各种现象已经在市场引发了诸多反对之声。香港西贡区议员方国珊就曾表示,支持平安在汇丰董事会占据一席之地,作为汇丰在中国内地扩张的“桥梁”。
从这个角度上说,汇丰当年拒绝平安进入董事会,已经为其当下的争议埋下了伏笔。如今,汇丰在公司治理上暴露的种种问题,不禁让人为其感到惋惜。
曾几何时,汇丰公司治理和管理理念是国内金融业效仿和学习之范本。但如今的汇丰似乎深陷“环球金融、全球银行”的执念。某市场人士表示,“以前市场视汇丰为学习榜样,但近几年来,发现其昔日光环不再,不再是从前的那个汇丰了。”
一个直接的体现是,汇丰正在变得越来越封闭。面对平安提出的重组方案,汇丰试图在5月5日召开的汇丰股东大会,为此话题画上终结句号。在汇丰看来,假如长时间集中讨论集团的结构,并非以股东、客户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为依归。
汇丰通过关闭沟通窗口,来为拆分争议划上句号,实在令人难以苟同。一方面,这一做法实在难言对股东利益的尊重。对上市公司来说,核心在于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正如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所说,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我们需要承担对股东的责任。在经营过程中,管理层必须创造股东价值以此换得股东对公司决策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需要持续与股东进行沟通。此次汇丰简单、粗暴的做法将无法做到股东利益最大化,进而影响投资人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熵增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乱,并使企业失去发展动力。近年来,汇丰业绩持续低迷多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公司的开放性,是对抗熵增的一种重要手段。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反熵”,实际上就是通过组织活力来实现熵减。某种程度上说,此次平安所提的改革也是一种熵减体系,就是组织变化自发消除自身的熵增现象。
客观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汇丰在经营、公司治理等方面都有着不少问题,加上国际地缘环境剧变、全球经济金融周期换档,汇丰已经行至变革的关键节点。在这个情况下,比起公司内部管理层主导的小修小补,引入强有力的外部力量并考虑战略变革更有可能推动汇丰走出当下的“泥潭”。
.来源 :读懂财经研究所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