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消费市场活动频繁,网络购物需求持续释放,但各类购物相关的诈骗案件也随之进入高发期,其中冒充熟人以“代付购物尾款”为由实施诈骗的情况尤为突出,对消费者财产安全构成威胁。马上消费金融始终高度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结合近期真实案例,为广大消费者梳理诈骗套路,普及针对性防范知识。
据报道,北京铁路警方近期已连续接到3起冒充熟人诈骗报案,夏女士便是其中一位受害者,其被骗金额达2.4万余元,案件目前正进一步侦办中。
前不久,市民夏女士乘坐G952次列车返京途中,手机收到一条陌生人发送的微博私信。由于对方头像显示为自己一位女性好友的照片,且昵称高度相似,夏女士未加核实便认定是好友,随即开启聊天。
交流中,对方表示自己在某购物平台抢购了一款挎包,因手机损坏,除微博外,其他社交软件及支付软件均无法使用,希望夏女士帮忙支付购物尾款。出于对“好友”的信任,夏女士未产生怀疑,按照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进入了一个看似正规购物平台的界面。该界面客服称,需在规定时限内支付尾款,否则将扣除好友此前预付的定金。在这样的引导下,夏女士分两次向对方转账,共计24899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账第二笔款项时,夏女士已心生疑虑,转账完成后便立即致电好友求证。然而好友明确表示,并未通过微博向其发送信息,也未曾在亚马逊平台购买挎包。此时夏女士才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随即向列车乘警报案。
从这一案例来看,此类“冒充熟人代付”诈骗存在明确的套路设计。一方面,诈骗分子通过盗用熟人头像、模仿昵称的方式,降低消费者的初始戒备心,利用熟人社交关系突破信任防线;另一方面,诈骗分子以“购物平台抢购”“限时付尾款”“定金将扣除”等与消费场景紧密相关的理由作为借口,贴合消费者日常购物心理,让诈骗理由更具说服力。同时,通过提供看似官方的“客服聊天界面”进行辅助伪装,进一步增强骗局的迷惑性,让受害者更易轻信。
结合在此类案件的诈骗套路,以及在消费领域的实践经验,马上消费金融特此温馨提示广大消费者:
第一,若收到任何要求代付、转账的信息,无论对方社交账号头像、昵称看似多么熟悉,只要涉及资金往来,务必通过电话、视频等能直接确认对方身份的方式与当事人核实,切勿仅凭线上账号信息便轻易相信,避免被虚假身份蒙蔽;
第二,对于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二维码,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不随意点击、扫描,此类链接或二维码很可能指向虚假平台或钓鱼网页,一旦操作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直接造成财产损失;
第三,若不慎遭遇诈骗,需第一时间保留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信息等关键证据,同时迅速向公安机关报案,借助法律力量最大程度挽回损失。
消费过程中安全意识不可松懈,马上消费金融将持续关注各类新型诈骗手段,通过多样化的科普形式,助力消费者提升反诈意识与辨别能力,切实守护好个人财产安全,让大家在享受便捷消费与金融服务的同时,远离诈骗风险。
来源: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