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在友睦口腔旗下友睦培训中心与深圳市口腔医疗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无牙颌种植即刻负重的风险把控”公益种植沙龙上,友睦口腔种植/修复医生王晓媛带来的《无牙颌种植的咬合风险控制:改良𬌗型应用心得》专题讲座,为与会医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安全、更持久修复效果的大门。
沙龙结束后,小编特别采访了王晓媛医生,请她深入解读了无牙颌种植中关键的环节——咬合风险控制。
提问:在无牙颌种植即刻负重中,一个不良的咬合设计,会引发哪些连锁的临床问题?
王晓媛医生: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在生活中,不良咬合的问题还是挺常见的。一个不良的咬合设计,绝不仅仅是“不舒服”那么简单,它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临床后果。
最常见的是修复体的损坏,比如假牙脱落,全瓷牙崩瓷。更严重的是,它可能会导致支撑整个牙弓的金属支架的折断,甚至伤及根本——造成种植体失败(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本身的折断)。
这是因为,无牙颌种植的上部修复是靠螺丝或摩擦固位在种植体上的,它缺乏天然牙周膜那样的缓冲结构。当咬合设计不当导致咬合力不平衡时,所有的侧向力和冲击都会毫无缓冲地直接传导至种植体,容易导致下面的种植体出现严重的损伤。一旦发生,患者可能面临需要再次手术取出失败种植体、进行二次修复的复杂局面。
此外,它还可能引发一类容易被忽略的全身性问题——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导致耳鸣、睡眠障碍、咀嚼肌不适、关节弹响、张不开嘴等问题。因此,一个良好的咬合设计,是维持我们整个口颌系统健康平衡的基石。
提问:您提到的改良𬌗型与传统解剖𬌗型有哪些区别?它的优势有什么?
王晓媛医生:传统的解剖𬌗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牙尖交错𬌗。牙尖交错𬌗是接触特别广泛、非常紧密的一种咬合接触形式。
上下颌的牙,它有两组功能接触。上颌的功能尖,对应下颌中央窝,下颌的功能尖,对应上颌中央窝,这样它的咀嚼效率就非常高。
它接触很紧密,咀嚼效率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接触面积大了,就会形成干扰,增加种植体的负担。对于一些咬合力量比较大的患者,这种负担就会产生致命的伤害。若患者的关节不是很健康,咬合的这个变数也会比较大、会不稳定。因此,我们会给它一些宽容度比较大的𬌗型——改良𬌗型。
改良𬌗型与传统解剖𬌗型的主要区别就是——它增加了上下牙列之间的宽容度。我们将传统的两组尖窝关系,简化为一组尖窝关系,甚至是点对面的接触关系,就像用刀切案板,接触精准而稳定。
一组尖窝关系并不代表我们的咀嚼效率低,反而对我们牙齿下面的支持组织,降低了负担,对种植体的好处较大。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有效消除了有害的侧向力,因为种植体最害怕的就是侧向力。改良𬌗型的意义是通过减少接触面积,消除侧向力,降低支架折断、修复体损坏、种植体周围炎等并发症的风险,从而减少对种植体的伤害。
提问:能否请您分享一个案例,说明改𬌗型如何在临床中解决咬合问题?
王晓媛医生:几年前,我曾接诊过一位30岁的年轻女性患者,情况非常复杂:上颌是重度拥挤与错颌畸形,下颌则部分缺牙且余牙有不同程度的松动,还有严重的牙周炎。
患者的上颌条件不佳,但是出于年龄的问题,我们还是给她尽量的保留了上颌的全部的牙齿。我们通过多学科联合诊疗(MDT), 为她上颌进行了正畸,下颌则先戴无牙颌种植的临时修复,正畸结束后再进行半口无牙颌种植。
在正畸治疗结束后,当我需要将下颌的无牙颌临时牙更换为正式的全瓷牙,我面临一个挑战:如何让这副坚固的种植牙,在长期使用中不去伤害她那本身就有牙周问题、相对脆弱的上颌天然牙,让她的天然牙长时间的存留在她的嘴里?
这时,改良𬌗型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良𬌗型对这类患者的松动牙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它减少了对颌牙的咬合力量,更大的去分散这些不正常的方向上的一些咬合力。
如今三年多过去,定期复查显示,她的上颌天然牙状况稳定,修复体功能良好,真正实现了“修复体与天然牙的长期和谐共存”。当然,这个结果也离不开定期的牙周维护。
在本次公益种植沙龙中,像王晓媛医生这样毫无保留的深度分享,正是友睦口腔在践行“整合全球先进口腔技术,让每个家庭持续拥有健康⽛齿与美丽笑容”的使命。
我们坚信,唯有将这样关乎长期疗效的细节技术、前沿的技术理念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传授给更多中国医生,才能从整体上提升行业的诊疗水平。
最终,这一切技术的传承与分享,都将汇流向同一个终点:让每一位缺牙患者,不仅能重新拥有牙齿,更能拥有一个稳定、健康、长久的口腔环境,重享咀嚼的幸福与生活的尊严。
这,就是王晓媛医生长期参与行业内学术交流,与同行分享知识与经验的全部初衷——一切为了患者,一切从患者受益出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