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份总统公告,要求未来申请H-1B签证的个人或雇主需额外缴纳10万美元费用,同时将“限制入境”作为执行机制,未满足条件者不得以该签证身份进入美国。这一措施迅速引发轩然大波。对于数以十万计依赖H-1B的国际学生和技术人才而言,美国就业与移民路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从美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政策的逻辑并不复杂。特朗普在公开讲话中强调,H-1B制度长期以来被滥用,一些外企或外包公司借此以低成本雇佣外籍劳工,取代本地工人,拉低行业薪资水平。通过提高申请费用与限制入境,他试图建立一道高门槛,将“低成本劳工”排除在外,把有限的名额更多留给高薪、高技能的岗位。这与其一贯的“雇美国人、买美国货”论调相一致,也是选举中迎合部分基层选民的工具。
然而,政策的执行效果与初衷可能存在巨大偏差。首先是对企业的冲击。高昂的10万美元费用不仅对中小企业形成沉重负担,也让许多初创公司难以承担跨国引才的成本。那些原本愿意为优秀中国留学生提供转正机会的公司,很可能因此放弃赞助,转而选择已经持有绿卡或美国国籍的候选人。这意味着,留学生毕业后通过OPT过渡到H-1B的传统路径被大大削弱。
其次是入境的不确定性。公告明确提出“限制入境”,这意味着不仅新申请者受影响,现有H-1B持有人一旦离境再返回,也可能被要求缴纳额外费用或遭遇入境障碍。对于已经在美国读书或工作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无疑增加了境外旅行的风险,一旦被卡在边境,学业或职业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再者是人才竞争格局的变化。新政强化了对“高薪”、“高技能”的偏好,这在客观上提高了录取标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工程等少数领域的顶尖学生或许仍有机会被雇主支持,但文科、商科或普通技术岗位的申请人则可能完全失去竞争力。换句话说,H-1B正从过去的“留学生常见出口”变成“极少数顶尖人才的特权”。
对于中国赴美留学生群体而言,这一变化可能带来深远影响。首先,赴美留学的投资回报预期被削弱。如果毕业后留美工作的可能性显著下降,一部分学生及家庭可能重新评估美国留学的性价比,转而考虑加拿大、英国、澳洲或欧洲其他国家。其次,这将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的分层。名校学生、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或许仍能在高薪岗位中突围,而普通院校或一般专业的学生,则可能面临“学成即归”的现实。与此同时,中国及其他国家也可能趁机出台人才回流政策,吸引海外学子回国发展。
当然,特朗普的新政并非没有漏洞。美国企业界已经表达担忧,硅谷的科技公司和商会组织很可能推动法律诉讼,试图阻止政策全面落地。联邦法院是否会以“过度滥用总统权力”为由叫停执行,目前仍未可知。但对于在美留学生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即便政策未来被驳回,其存在本身也释放了一个信号:美国的工作签证环境正走向收紧,留学后的就业路径不再稳固。
北京美众律师事务所资深跨境及移民律师李双华认为,从现有的政策看,未来中国学生和家庭在做规划时,需要更加理性和多元化的思考。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学术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进入那些对美国市场有明确需求的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清洁能源与高端制造。另一方面,不应把全部赌注压在H-1B上,而是积极探索O-1、EB-1A、NIW等其他移民或工作途径,甚至考虑在求学阶段就建立跨国职业网络,为未来转向其他国家就业做好准备。
这场关于H-1B的政策风暴,也折射出全球人才流动的微妙转折。美国试图通过高门槛来“筛选精英”,但同时也可能失去原本稳定的国际学生与技术人才来源。对中国学生来说,美国梦的实现难度加大,但机会并未彻底消失。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评估风险,选择合适的路径,并在政策的不确定性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和灵活性。
从长远看,特朗普的新政未必会成为永久格局,但它已为未来的中美教育交流与人才流动敲响了警钟。留学美国,不再只是关于教育本身的选择,更是一场涉及政策、经济与个人战略的复杂博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