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30日,“眼明心安——西藏儿童盲及低视力诊疗能力提升项目暨西藏儿童眼病诊疗技术三期培训班”在拉萨举办,标志着西藏儿童眼健康诊疗能力迈上新台阶。该项目旨在提升高原儿童眼病诊疗水平,是今年5月亚东县公益筛查及带教培训的深入延续。
(开班仪式现场)
据介绍,“眼明心安”项目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联合北京奇安信公益基金会、北大医学眼科专家于2022年5月发起,旨在解决高原地区儿童眼病诊疗资源短缺问题。
在7月26日举行的启动仪式上,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志伟表示,项目突破“一次性捐赠”的局限,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致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探索出“设备+ 技术+人才”三维赋能模式,不仅缓解了高原儿童眼健康难题,更成为公益力量参与高海拔地区医疗帮扶的可复制范例。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志伟致辞)
设备引入:破解实操瓶颈
高端眼科设备的引入是“眼明心安”项目模式的关键一环,以支撑实操培训。今年5月在亚东县举行的活动中,项目团队就带去4台眼底照相机 AI-FD16aN、2台视力筛查仪 VS-TPLUS、图湃OCT和德国蔡司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等先进眼科筛查设备,推动眼病筛查和诊断的自主化和精准化。
(采用眼底照相机开展眼底病变筛查)
据了解,本次活动前,项目团队特别从上海调运了两台国际顶尖的蔡司 LUMERA 700旗舰版一体化眼科手术显微镜及两台DORC EVA创新型玻切超乳一体机支持项目培训及手术带教。
据蔡司DORC业务部门全国临床应用经理白宁介绍,此次引入的LUMERA 700显微镜作为蔡司旗舰级手术设备,具备立体同轴照明专利技术,并融合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系统及内置电动倒像,可精准支持儿童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复杂手术;EVA玻切超乳一体机则高效整合玻璃体切割与超声乳化手术,简化手术流程,显著提升了复杂眼科手术的效率、安全性与操作便捷性,为医生和患者带来双重便利。这两套4台设备总价值近千万元,其临床应用将显著提升西藏地区眼底手术的精准化水平。
此外,为强化培训班实操效果,蔡司工程师团队还紧急调配了100只新鲜猪眼及配套耗材。猪眼因结构与人眼高度相似且韧性更强,是国际通用的wetlab训练核心材料。为确保手术模拟真实性,团队凌晨4点从成都空运最新鲜的猪眼至拉萨,使学员能在9点即开展玻璃体切割等高难度操作训练。
“在西藏,先进设备短缺常常制约技术落地。”项目负责人杜静晨表示,此次引入的LUMERA显微镜和EVA玻切超乳一体机,不仅让学员直观掌握规范化操作流程,更通过设备带教方式,帮助建立高原儿童眼病手术的技术标准。
医生培训:理论实操双提升
先进设备的引入,为后续的系统化医生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实操基础。“眼明心安”项目曾先后于2022年和2023年举办过两期“西藏儿童眼病诊疗技术培训班”,以“技术赋能”为核心,通过“三期培训”实现。
“一期筑基,建立筛查标准与技术骨干队伍;二期深化,提升复杂病例处理能力;本期攻坚,聚焦儿童盲及低视力精准诊疗,推动诊疗模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徐海峰说。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徐海峰)
培训班的组织者和核心专家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朱雪梅副教授表示,这次培训内容在设计上做了更深入的拓展,系统涵盖了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屈光不正、斜弱视、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等常见儿童眼病的规范化诊疗技术,从理论讲解到病例分析层层递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朱雪梅副教授发言)
据介绍,本期培训有以下四大突出亮点:一是汇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的10位眼科专家授课,系统传递前沿诊疗技术与临床经验。二是注重实战能力提升,培训采用真实临床病例深度剖析结合互动研讨的形式。三是开展wetlab动物眼实操训练(显微手术技能实验室训练),重点培养学员掌握眼科核心手术技术。四是建立规范的培训认证体系,学员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考核后,将获得国家级I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培训现场)
wetlab动物眼实操训练(显微手术技能实验室训练)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培训,这次的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实际。老师们不仅夯实了基础知识,还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的机会,尤其是玻切手术和验光技术的实操练习,对我们西藏基层医生特别实用。”来自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的扎西拉姆说。
连续三年参与培训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次仁琼达表示,项目通过“家门口”的理论指导与动物眼显微手术实操,系统提升了团队规范化手术水平,尤其是本次引入的先进设备与分步骤演练,让基层医生扎实掌握了技术细节。
(全体合影)
手术带教:临床技能大练兵
经过扎实的理论与模拟训练,学员们最终在专家指导下,投入到真实的临床手术带教中,实现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7月29日上午,一场高难度的手术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眼明心安项目核心牵头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梁建宏教授,为一名10个月大的颅脑外伤患儿实施了玻璃体切割手术。
据了解,该患儿两个月前因外伤引发颅内出血,尽管颅内出血情况好转,却出现视觉障碍,患儿无法注视、追随物体,经检查发现其存在双眼玻璃体积血。
“婴幼儿眼底手术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支撑。”次仁琼达认为,“这一案例应该是在西藏开展的年龄最小的婴儿玻璃体切割手术,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更让当地医生直观学习到复杂小儿眼底病的诊疗逻辑。”
在梁建宏教授团队的精准操作下,手术顺利完成,患儿视力有望得到改善。
除了上述实施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专家团队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还开展了13台高难度眼科手术,涵盖儿童复杂斜视、婴幼儿及成人玻璃体积血、复杂视网膜脱离复位、外伤性黄斑裂孔修复以及阿里地区转诊的白内障术后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复杂、重症病例,并全程进行教学示范。专家边操作边细致讲解核心要点,帮助学员掌握规范化操作流程。学员可随时提问,专家即时解答,并结合病例分享临床经验。
(手术带教现场0
“手术流程和细节需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种模式能切实提升基层医生的操作能力,为团队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次仁琼达表示,专家团队带来的全方位技术覆盖——涵盖小儿眼底病手术、成人玻璃体切割手术、斜弱视治疗服务以及复明性白内障手术等领域,让西藏眼科医生实现了从“怎么看”到“怎么干”的全面提升。正如梁建宏教授所说:“眼明心安项目不仅仅是做培训这么简单,而是旨在形成可量化、可持续的临床能力提升及成果产出。”
筛查义诊:惠及高原患儿
筛查义诊也是项目每次开展的重要环节。项目已实现对亚东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的全覆盖筛查,累计筛查近2500人。小桑吉就是该项目筛查出来的学生,目前他已经在亚东中学读书,在5月的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会诊。
(邓洵医师为桑吉进行复查)
“很担心孩子会失明,是眼明心安项目给孩子和我们一家带来了希望。”得知儿子的眼病通过治疗能够控制后,小桑吉的父亲感激地说。
在本次活动中,专家团队分别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和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开展了义诊。
“一位 13 岁女孩右眼弱视合并内斜视,因从未接受规范治疗,视力仅为 0.08。”斜视领域专家苗泽群在义诊中发现,约八成就诊儿童存在斜视问题,且多因发现过晚影响预后效果。她强调,若能早期干预,通过配镜、弱视训练或适时手术,完全可以避免如此严重的后果。
此次义诊中,一名眼球震颤患者,在配镜后视力得到明显改善,未来或可通过眼震矫正手术进一步提升视觉功能。她建议,应加强对基层医生的系统培训,同时通过科普宣传让家长意识到“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
(义诊现场)
从亚东全覆盖筛查到拉萨精准诊疗,项目实现“筛查 — 诊断 — 治疗”全链条落地。
从亚东到拉萨,从北京专家跨越千里送技术,到西藏基层医生“接棒”守护,“2025眼明心安-西藏儿童盲及低视力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圆满落下了帷幕。
“眼明心安”项目实施至今,在西藏累计义诊服务患者超1300人,开展手术带教36场;完成4000余名儿童眼健康筛查;培训西藏7个地市的省市县乡医生225人次。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处副处长白桑表示,“眼明心安”项目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医疗帮扶本身。它是落实《“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的生动实践,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西藏的具体行动,更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鲜活注脚。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处副处长白桑)
“我们将继续以践行白求恩精神为初心之灯,以多方协同为前行之径,把这份 ‘为人民谋健康’的事业推向更深、更实,让更多西藏儿童用明亮的眼睛见证祖国发展、家乡变迁,让健康中国的阳光洒满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孙志伟理事长说。
患者家属向援藏专家送上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