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晚,全球聚酯薄膜龙头双星新材(002585.SZ)发布2025年半年报业绩预告,公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40亿至1.55亿元,虽仍处于亏损区间,但同比减亏6.64%至15.67%。这份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中交出的成绩单,折射出企业面对多重压力时的战略定力与发展韧性。
业绩承压的背后来自BOPET行业的集体困境。据卓创资讯监测,2025年上半年国内BOPET市场价格先涨后跌,以华东地区12μ印刷膜为例,2月底3月初价格提高至8110元/吨,但随着供应增加与需求转淡,5-6月出现膜价超季节性下跌且跌至10年低位。尽管6月底原料涨势扩大带动价格回升,但截至6月27日, 华东地区12μ印刷膜均价较2024年均价下跌2.4%。
“产能过剩”成为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卓创数据显示,2025年1-6月BOPET新增产能24.6万吨,总产能攀升至719.56万吨,较2024年底增长3.54%。尽管新增产能投产释放增速放缓以及开工率维持偏低水平,但因基数大,2025年1-6月产量达217.28万吨,同比增长33.38万吨,平均开工率仅65.6%。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而出口市场受益价格优势和渠道拓展实现销量同比增长,但仍受到贸易关税影响。双星新材在业绩预告中坦言,行业产能释放、竞争加剧及出口政策变化等导致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叠加新项目投产带来的固定成本增加,公司经营业绩亏损面同比收窄但环比回落。
面对近年行业周期下行的考验,双星新材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以技术、产业链、客户、规模等优势破局,稳步加码布局新技术、新产品、新产能推动公司产品、市场、产能结构优化升级,持续夯实五大板块业务根基,稳固行业地位。
公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08亿元,同比增长11.70%,年内新材料业务销量65.83万吨,同比增长16.58%,光学材料、可变信息材料、热收缩材料、聚酯功能材料均实现收入、销量双增长;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82亿元,同比增长0.07%。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同时,作为国内少数实现“原料-基材-膜片”一体化生产的企业,双星新材依托新材料全产业链布局优势,创新开发小尺寸光学膜、MLCC离型膜、偏光片保护膜、高端离保膜、高阻隔膜(铝塑膜)、复合集流体等中高端产品群,其中,公司的高平滑MLCC离型膜已进入国内头部企业供应链体系,并与国内外头部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市场开拓工作持续推进,公司创新开发高容系列 MLCC 离型膜实现稳定供货。
尽管短期阵痛难免,但随着中央财经委定调“反内卷”,有望推动各个行业加快落实部署反内卷举措,包括BOPET等行业将迎边际改善。开源证券在化工“反内卷”系列报告中指出,BOPET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出清,《中国BOPET行业自律倡议书》强化行业自律,有望助力行业供给优化、盈利改善。中长期看,市场资源速向具备技术及成本优势的优势企业逐步集中,看好双星新材等个股。
双星新材在业绩预告中透露,下半年将继续深化市场开拓,做好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落实提品质、增品种、调结构,努力提升经营效益。随着公司MLCC离型膜、偏光片保护膜等中高端产能的投产释放,叠加行业落后产能持续出清,这家手握全产业链盾牌与技术利矛的隐形冠军,或将在供需再平衡的浪潮中率先触底反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