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园的芯厨师研发后厨里,操作员将食材轻轻推入卡位,指尖在触控屏上轻点几下。瞬时,12kW功率的电磁涡流让铁锅在15秒内升腾起热浪,三轴异步行星锅铲翻飞起舞。三分钟后,一道飘散着焦香的宫保鸡丁精准盛出——色泽、香气与专业厨师现场炒制的菜品别无二致。
这一幕,正是长沙掌控火猴科技公司的芯厨师团队向中餐行业交出的一份答卷。当传承千年的中式烹饪技艺遇上人工智能,一场关于效率与传承的革命正在后厨悄然上演。
解构烹饪玄学:从经验到参数的蜕变
“中餐标准化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将模糊的经验转化为精确的参数。”芯厨师团队技术总监道出了这场变革的关键。面对“锅气”这个曾被视作烹饪玄学的概念,团队历时三年,用科学手段进行解构。
他们部署高速摄像机捕捉翻炒轨迹,运用热成像仪记录温度变化,采集了5000余道传统菜品的烹饪数据。最终将“火候”“翻炒力度”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物理参数。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专家的参与,更离不开资深厨师的技艺解码。
团队核心成员包括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机器人专家、AI大模型工程师和传统烹饪大师。这种跨界组合,让芯厨师能够自主研发AI智能控温算法,实现±1℃的精准温控,完美复刻厨师的炒菜火候曲线。
三大技术突破:复刻中餐灵魂
在芯厨师实验室,技术攻坚围绕三个核心维度展开:
温度控制上,12kW超大功率结合极速升温算法,15秒内锅温升至300℃,精准还原“热锅冷油”的爆香技艺。独创的动态宽电压设计技术,确保不同环境下功率输出稳定,不受电压波动影响。
风味融合方面,分子级调味系统通过每秒1000次的动态调控,实现毫米级精准投料。配合30.76N·M大扭矩的三轴异步行星锅铲,完美模拟大厨的翻炒动作。
锅具设计则打破行业常规——团队摒弃滚筒锅,回归3mm厚碳钢凹形铁锅。“这种设计模拟传统爆炒的热对流效应,独特气流通道能快速排出水汽,保留现炒菜品特有的‘锅气’。”技术负责人强调。
四维效能革命:重构餐饮生产力
芯厨师带来的不仅是单点技术突破,更是餐饮生产力的系统性重构:
人效升级:单机240秒出餐5kg,一人可管理3-4台设备,人力成本直降58%。释放的厨师资源转向菜品研发,某连锁品牌季度新品开发效率提升120%。
时效突破:武汉某快餐品牌引入后,午市订单量从300单跃升至850单,客均等待时间缩短至4分15秒。
空间革命:模块化设计将后厨面积压缩至0.67㎡。杭州某网红餐厅借此释放28㎡改为明档厨房,客单价提升22%,翻台率增加19%。
品效优化:智能管理系统帮助某川菜连锁精简40%菜品,月度单品效益反升75%,食材损耗率从12%降至4.7%。
千店一味:中餐出海的科技底气
芯厨师团队构建的“机器人+菜谱程序+智能管理系统+落地陪跑”交付闭环,正成为中餐全球化的重要推手。在北美、新加坡等地,多家中餐标准化现炒门店已开始试点运行。
“过去担心海外门店难以复制国内口味,现在即使没有经验的厨师,也能做出地道中国味道。”研发团队里的厨师表示。云端菜谱管理系统实现“千店一味”的标准化复制,总部可一键更新全球门店的烹饪参数。
中餐协会会长评价道:“这不仅是机器取代人工的变革,更是中餐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当精准算法与千年烹饪智慧相遇,我们期待一个更标准化、更国际化的中餐新时代。”
味觉传承:科技的温度
面对“机器是否会让厨师失业”的疑问,团队给出了新思路:在长沙某餐厅,掌勺三十年的王师傅如今转型菜品研发总监,他设计的红烧肉程序已被下载至全球上千台设备。“我的烹饪经验以数字形式获得了永生。”他如此描述。
芯厨师团队正以技术为笔,在效率与传承的天平上勾勒中餐未来——保留镬气蒸腾的烟火气,突破人力桎梏,让全球消费者随时品尝到现炒中餐的新鲜与温度。
他们用行动证明:科技不仅可以提升效率,更能成为守护传统的创新力量。一盘由机器人炒制的宫保鸡丁背后,是一场关乎中餐文化存续与创新的深刻变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