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晗,拳育天下品牌创始人之一,北京市昌平区自由搏击运动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平谷区综合格斗运动协会副理事长。系螳螂拳第九代传人、吴式太极第六代传人,师承武术名家刁振杰先生)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象征,更是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无不流淌着对山水的深情厚意。作为中国文化另一重要载体的武术,同样与山光水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造化万物的自然,中国人首先认为应该效法,如《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其次,中国人认为,人应顺应天地,如《齐民要术》云“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提出顺应自然规律则能事半而功倍;并且中国人有独特的“天人合一”理论,如《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磅礴之句道出了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到本体论范畴。中国人热爱山水,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是尊重自然、尊重天地的具体表现。在山水之间,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会到天地间的和谐与秩序,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中国文化赋能中国武术,中国传统哲学为中国武术赋予了其他国家技击术所没有的文化底蕴。历代中国武者都偏爱山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剑客李太白热爱游山玩水,留下了《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著名诗篇。很多武术流派都以山水命名,如武当派、青城派等,而其武术技术的特点也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武当山的险峻山势和道教文化孕育了武当派武术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特点;青城山的清幽环境则赋予了青城派武术飘逸灵动、注重内力的风格。武术家们在练习拳法、剑法时,往往追求动作的流畅与自然,模仿山川的起伏、水流的曲折,将武术的招式与山水之美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中国的大好河山也给了中国武者丰富的灵感,中国武术的训练,常常利用山水的自然条件,如“达摩渡江”、“打岩”等。许多武术招式直接以山水命名,如二郎担山、半月沉江。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技击术,中国武术还从儒道修养中汲取丰富养分。道家注重对人体精气的训练,如《黄庭经》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儒家也讲“养吾浩然之气”。在这种文化背景孕育下的中国武术,也讲究内外兼修,即中国武术特有的“内修精气,外炼筋骨”之说。如清代武术家苌乃周所著《苌氏武技书》“武备如此,炼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在精气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武术习练者会出现“内力持身”的效果,即是内家拳所说的“暗劲”。内修需寻福地灵山,如《葛仙翁太极冲玄至道心传》云“凡修仙之士,须择名山福地......地要聚风聚气,叠水来沙。左有龙盘,右有虎踞。上应九天之秀气,下通三岛之真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习武之人往往也喜欢选择灵山秀水来修习,因而有峨眉、武当、嵩山等以地域为基础的武术派别的壮大。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山水”不光指景,同时还带有家国情怀的意味,如王之涣笔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虽写山水,实则意指国家的衰败。中国武者对山水的热爱,同时也是对脚下土地的依恋。近代以来,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神枪李书文”、韩慕侠、霍元甲、杜心武等前辈,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武者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他们在国难当头时展现的家国情怀是我们当代武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山不厌高,故能成其大;水不厌深,故能成其广。”习武必先修德,德行修养本就是武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当代的武术教育,更应当通过山水之美的陶冶,培养武者的德行与情怀。当代武者应当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汲取养分,同时也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充实时代内涵。我们应当力争培养新时代、新中国下的爱国武者,不仅技艺高超,更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