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看到中赫的公号推文和庆生海报,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家最近经常处于风口浪尖的企业,已经度过了十八个春秋。
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过3.5年,普通集团企业平均寿命也只有7-8年。按此计算的话,迎来18岁生日的中赫,可以算得上正是壮年。但如果以人的寿命来计算,中赫还处于青春期,近年来的波折更像是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低调”引发的误会
近些年中赫屡屡被人关注,皆因2017年入主了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2017年之前,中赫开发的豪宅标杆项目名震京城。在业界,中赫以最重视产品本身而著称,其天花板级的产品力令业内侧目。直白一点说,就是在“标准化”、“复制”、“规模化”扩张的行业,不以规模为首要目的,而是坚持价值运营。中赫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打造项目,称之为“作品”。但在地产圈外,中赫却很少被人关注,在刚刚接手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时,体育记者和国安球迷一样错愕,中赫是谁?网上的公开信息少之又少,只能到其官网寻找蛛丝马迹。好在体育记者近水楼台,赶紧到隔壁地产部,找同事打听消息补课。因为过于低调,舆论立刻给中赫打上了“神秘”的标签。
其实中赫并不神秘,只是话不多说,低调内敛地做好手头上的事。
中赫在做公益上也沿用了低调做派。早在2009年,刚成立4年的中赫就出资为汶川地震中受灾的四川南江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10年玉树地震后,又为西宁市第十三中学、虎台中学柴达木路分校和英才小学捐赠成立“中赫爱心图书室”。这些信息,外界也鲜有人知。
无论项目信息,还是公司新闻,高管动态,只要认真挖掘,在官网上都有迹可循。只不过那时中赫的影响力、知名度还局限于地产圈,用现在的话说没有“破圈”。多年后,“万柳少爷”靠博眼球极具争议的破圈,又把中赫带入舆论场,那是后话。这种低调,从某种意义上保护了初创期的中赫,让追求小而美、小而精的中赫,得以顺利跨越两次地产调控周期。人们记住了两个如雷贯耳的项目,却对背后操盘的公司知之甚少。从品牌影响力上看,这么做确实吃了亏。
在中赫与足球联姻后,这种低调,却变成了阿喀琉斯之踵。因为球迷和舆论要的恰恰是高调,能夺冠最好,就算夺不了冠,一掷千金引援并喊两句豪言壮语,也足以让球迷高兴。可中赫入主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后,喊出的口号却是,“搞人民足球,不搞人民币足球”。
入主北京国安后,中赫仍是金元时代最低调的金主之一,却为北京这座城市带回了2018年足协杯冠军,这是北京时隔9年后的第一座冠军奖杯,也连续多年保持在第一阵营。球迷们似乎并不买账,时不时就会怀念老国安时代的高调和张扬。其实直到今天,争论依然没有停止。
但冷静下来想,这种低调却实实在在保护了北京国安。金元足球时代与北京国安竞争的主要对手们,很多都已经不复当年。曾经夺得中超冠军的江苏苏宁已经解散;广州恒大更名广州队后大幅度缩减投入,只能委身中甲联赛;河北队退出了职业联赛。
在中赫的护航之下,北京国安不仅在本赛季末端重新焕发竞争力,而且在中性名政策下,不惜花费巨资,去掉了俱乐部名字里的“中赫”,保住了“国安”这个标志性的名字和招牌。粗略统计,中赫入主北京国安俱乐部后,已经为俱乐部累积投资60-100亿。在当下的大环境下,能抗住这样的重担,熬过这几年,又有谁说这很容易呢?
韧劲应变才能走得更远
6月15日,新球王梅西坐在驶向新工体的大巴上,沿途数以万计的球迷夹道欢迎。球迷的狂热,让本见识过国安比赛日汹涌人潮的市民也大开眼界。场内更是座无虚席,全场球迷毫不吝惜对偶像潮水般的欢呼呐喊。
谁都不能否认,国安主场+国际邀请赛,让新工体成为国内足球比赛场中的顶流。要知道,新工体是在三年疫情期间完成设计、施工并竣工的。工体以全新的面貌归来,其背后的操盘者,正是国安的股东方中赫。
几年间行业巨变,房地产原有的运营环境、逻辑已经彻底改变。变则通,通则久。从中赫几次新年贺词中就能捕捉到,它想尽快完成转型。不管对于企业还是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理。青春期更是变化最快的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找准变的方向,才能走出困境,向未来找出路。
如今的中赫不再将自己定位为地产公司,而是“致力于成为新业态平台的构筑者,数实融合新经济的引领者和美好生活需求的提供者。”手里的牌则是新工体+国安的双IP,基于体育,似乎又超出体育。
中赫就布局文化体育产业早有端倪,早在2011年就战略投资了一家体育公司,直到2017年控股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控股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后,中赫也将自己“求变”的基因注入了这家老牌球会。作为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先锋,成立超过三十年的北京国安是目前硕果仅存的民营独资中超创始俱乐部。“北京国安”四个字,是首都足球的金字招牌,更是足球行业的火种。
除了一线队的变化,俱乐部的青训部门也敢于尝鲜。“堆人”是国内青训梯队最常见的策略,一方面球员多了,总会有一两个能冒尖的。另一方面,国内青少年赛事以集中制杯赛为主,人数多自然可以在密集赛程中占据优势。俱乐部引入全新的荷兰团队,遵照欧洲青训理念,各级梯队大幅减员,将球员人数控制在20人出头。
改变的阵痛期,没有立刻拿出耀眼的成绩。但坚持到今天,国安青训已经结出硕果。2022年U21梯队拼出了全国冠军;2023年北京国安U15梯队拿下全国第三名。正在征战U23亚洲杯的中国国奥队,北京国安有3名球员入选,是为国奥队贡献球员最多的俱乐部。这3人不仅是根正苗红的国安青训出品,更是这支国奥队的绝对主力。
说完国安,再说回工体。但对于城市而言,体育从来不只是体育。它让人们聚到一起,提供归属感,借机去积累和宣泄情绪。体育场馆及周边地区也往往可以成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工体因体育而生,如今则早已不只是一座球场。赛事、演唱会、酒吧、餐厅、商店、健身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工体,它应该成为北京功能最复杂、最复合的城市综合体。
有好的底子,再加上“历史风貌留存保护”、“功能体验提质升级”的双重压力,中赫承接新工体的投资运营着实是道难题。
转型绝不仅仅是拥抱新事物,它还应该包括解决新事物带来的问题。中赫有之前敢于创新做出高品质产品的经验,为什么不能用来运营好工体呢?因为曾经发生的事,虽然不能提供必然性,却在提示着可能性。可能性就意味着希望。
工体的传统就是先锋求变。只要方向正确,就应该大胆去试。中赫给新工体的定位是,将不仅仅是一座专业足球场,更是巨大流量的入口,除了能承办赛事和演出的体育场,结合20万平商业空间和无限数字空间,新工体要融汇体育、商业、科技、文化多个业态,成为一个“新物种”。不辜负原有禀赋,又能创造有内容、有场所、有空间、有想象力的价值所在,这本身,就很工体。
破局的平衡点找到了
发现机会是绝大多数企业,包括一流企业的共同特点,但区别在于“发现机会之后怎么做”。改变转型需要勇气,但要做成,眼前面对的都是细节。
新工体在改造复建过程中,为了提升极端天气办赛水平、改善观赛体验,新增了集遮阳、照明、给排水、融雪、光伏发电和吸声降噪六大功能的罩棚。将如此多的功能集合在一个罩棚中,对设计和施工考验很大。因此在实验室中模拟赛时现场和各种天气状况不断测试,结合找到平衡点后,并做出实体样板再经过几个月的户外现场测试才最终确定。建筑限高前提下的座椅的排布,场地的通风口规划,赛时观众的动线,球场和商业的过渡衔接,项目自身和城市空间的协调,各个细节都是挑战。追求细节,讲究细节,恰恰是中赫最擅长的本事。
在约束条件下寻求平衡点是新工体设计施工的关键,对于中赫来说找到破局的平衡点同样重要。
中赫连续两年将“创见未来”定为了司庆主题。只不过17周年的重点在于“创”,今年疫情散去,重点成了“见”。未来并不是触手可及的东西,单是等是见不到的,关键还是“创”,甚至是“闯”。
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中赫过去几年也遭遇了不少挫折,有几次陷入舆论风暴眼。尤其是过去的三年多,更为不易。全资控股的北京国安稍有风吹草动,母公司中赫都会被牵连,舆论上进退两难。
今年新工体的建成,不管对于新工体、北京国安,还是中赫来说,这都是一个关键的平衡点。新工体主体育场已经于今年4月投入使用。依靠旗下的球队与场地,开创性地以场队合一的模式,迅速将北京球市带回了黄金期。不仅场均超4.3万的上座人数成为“亚洲第一主场”,更凭借新模式让新工体迅速焕发生机,帮助北京国安俱乐部重回正轨。本赛季以来,除了赛事本身,中赫公益几乎在每个国安主场都安排了公益活动,力争要将新工体打造为首都体育公益新地标。很快,新工体的商业空间也要竣工亮相,再加上即将开通的两条新建地铁,流量入口引擎已经开始轰鸣。这让中赫似乎闯出了泥潭,看见了更多光亮,挺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中赫集团董事长周金辉在官方致辞中在感谢各界的支持之余,也透露出中赫即将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挺过这些最难的时刻,也让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曾经的付出终有回报。”
中赫的胜利是否就在眼前还不好说,但美好的未来已经可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